瀏覽類別
專文
【博物之島專文】你所不知道的陳澄波—陳澄波的藝文交流與臺灣美術史
陳澄波的朋友圈協助我們拼湊出臺灣及當時中日韓等地藝文交流的發展軌跡(田偲妤 攝影) 作者:鄭友寧(國立歷史博物館專案助理) …
【博物之島專文】轉型正義是一場馬拉松—從德國經驗看人權教育的實務挑戰
柏林猶太人紀念碑。兩個足球場大的區域豎立著綿延不絕的石碑,石碑設計為可平視的高度,時刻提醒遊客屠殺造成的巨大傷害(來源:Photo by Jennifer Stahn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 2.0) 作者:高郁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2018年國家人權博物館及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成立,2019年9月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RHM…
【博物之島專文】我們的博物館服務產業鏈在哪?從大會商展觀察各國博物館界發展概況
日本檢測儀器公司Horiba跨足文物界,研發X射線分析儀協助解析文物之化學構成。 作者:林宜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展示最新技術的櫥窗:不容錯過的博物館商展…
【博物之島專文】綻放死生交融的絢麗花朵—劉生容紀念館的四位一體美學
劉生容紀念館演奏會(三船文彰 提供) 作者:陳佳汝(前破周報記者) 一棟清水混泥土的潔淨建築,如同一顆明珠般安靜佇立在日本岡山縣,這棟私人美術館由劉生容長子—三船文彰先生於1999年建立完成,以傳承父親生前喜愛音樂、繪畫,交友廣闊的特質,所設立以各方藝術力量相互撞擊、淬煉的實驗場域。在這裡,藝術是促使人與人之間更多對話可能性的一種媒介,加之音樂、建築、美術的多元並呈,交流的語彙因而變得非常豐富精采。 東方畫壇鬼才—劉生容…
【博物之島專文】社區營造到生態博物館:大溪「識寶」、「惜寶」、「展寶」號召的地方文史總動員
大溪和平路老街,保留許多日治大正8年(1919年)修築完成的街屋牌樓立面。(吳淳畇 攝影) 作者:吳淳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1970年代,興起於法國的生態博物館觀念,成為當前參與式文化資產管理的先驅。博物館研究學者Darko Babić認為在打造生態博物館的過程中,參與者應該理解「文化資產作為一種知識」,其知識亦是由當代社會政治所構成。多元的參與者若能具備「文資識能」(heritage…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新定義提案怎麼來?原來話語權在這些國家手上
9月3日博物館新定義論壇,邀請多國各領域專業人士交換意見。專業人士名單請詳ICOM京都大會官網(劉德祥攝影) 作者:柯秀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改變,為何如此困難?…
【博物之島專文】記憶與行動之間:人權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
加拿大人權博物館(陳佳利攝) 作者:林琮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本文根據Jennifer Carter教授演講整理撰寫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人權與博物館委員會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邀請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蒙特婁分校博物館學程主任Jennifer Carter教授,於2019年10月22日至國家人權博物館,以美洲人權博物館為案例,分享人權與博物館交會的實踐發展可能性。 人權概念的移轉與人權博物館的詮釋策略…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人必知的文資管理知識(II)生態博物館是一種動態的文資管理模式
法國的「人類與工業博物館」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態博物館。建於18世紀的古堡是博物館的中心,為學習與探索整個地區文資的起點。(Darko Babić提供) 作者:Darko Babić(ICOM ICTOP人才培訓委員會主席) 編譯:田偲妤、呂繼先 本系列專文「博物館人必知的文資管理知識」,編譯自Darko Babić(ICOM…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人必知的文資管理知識(I)事實上,沒有所謂文資這樣的東西
我們認知世界和文資時所抱持的歐洲本位與西方態度,讓我們僅將注意力置於物件之上,並將這樣的觀念加諸他人。圖為朝生態博物館管理邁進的斐濟人民。(Darko Babić提供) 作者:Darko Babić(ICOM ICTOP人才培訓委員會主席) 編譯:田偲妤、呂繼先 本系列專文「博物館人必知的文資管理知識」,編譯自Darko Babić(ICOM…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藏品只能待在展示櫃嗎?一起打破你我對典藏的迷思
荷蘭Imagine IC和當地居民一起策畫空難展覽,由居民提供關於空難的記憶、物件與資料(Danielle Kuijten提供) 作者:Danielle Kuijten(國際博物館典藏委員會ICOM-COMCOL主席) 譯者:沈婕縈 *本文整理自Danielle Kuijten主席的演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