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專文
【博物之島專文】我們如何看待困難歷史?來自臺灣、日本與英國的觀點
2020年於倫敦塔所舉辦的Queer Lives At The Tower,導覽結合表演探索倫敦塔中LGBT+族群的生命故事。(© Historic Royal Palaces) 作者:謝佳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
【博物之島專文】思考屬於我們的博物館定義—博物館再定義工作坊暨座談會紀實
在陳佳利教授主持的工作坊中,與會者經由挑選關鍵字、投票,討論出組內的博物館新定義。(陳蘊如 攝影) 作者:高郁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博物之島專文】張世倫談身後展的展示倫理方法—以檔案為依歸再現測量暗角
黃華成,告別式設計草圖,1996(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記者:陳佳汝(前破週報記者、台大人類學系)…
【博物之島專文】揭開臺灣美術的青春印記—《不朽的青春》展示設計再發現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郭冠廷 攝影) 作者:郭冠廷、葉家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北師美術館(以下簡稱北師美)於2020年10月開展之《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特展(以下簡稱《不朽的青春》),展出1920至1990年代,共47位臺籍與日籍藝術家的臺灣近代美術作品,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顏娟英老師為首之研究團隊,踏訪私人藏家、藝術家後代、非公立美術館、國外博物館等單位,挖掘百年來佚失於公眾視線的作品,揭開臺灣美術史被遺忘的文化記憶與故事。…
【博物之島專文】遺漏在歷史縫隙裡的先知—黃華成的反藝術與藝術再現
作者:陳佳汝(前破週報記者、台大人類學系) 他是藝術,也是反藝術,他是詩人,但是揚言要撲滅詩人,他是劇場先知,但是極盡嘲弄先知,他是一個很犀利但很憂鬱的存在。…
【博物之島專文】夏威夷比夏博物館:太平洋文化十字路口的南島連結
作者∕攝影:林芳誠(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博物館畫出的異文化安全線 作為南島世界一份子的台灣,主流社會卻常常忽略或鮮有機會了解與我們同為生命共同體的南島文化與社群。博物館作為提升社會教育與公民素養的場域,也易於傳統學科典範的展示策略當中,將異文化視為靜止不動的「安全」狀態,進而失去與其接觸的第一步。對此,若要探究多元族群相遇及移墾殖民社會的歷史型態,夏威夷比夏博物館(Bishop…
【博物之島專文】什麼是現地保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家族微型博物館」實驗
全昌堂齒科舊址保有原房屋格局,現地展出診療椅、診療儀器、證照、匾額與老照片等物件。(吳淳畇 攝影) 作者:吳淳畇(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108年度現地保存推廣工作執行案協同主持人) …
【博物之島專文】在時間裡徜徉—東京都寫真美術館特展《写真の時間》
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入口廊道展示三幅作品,圖中為Robert Doisneau《市政廳前的吻》(戴秉儒 攝影) 作者:戴秉儒(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2019年9月,筆者有幸從京都輾轉來到東京,一窺只存於書上的東京都寫真美術館。抵達美術館入口處廊道,映入眼簾的是外牆上的三幅巨型作品:Robert Doisneau〈市政廳前的吻〉、Robert…
【博物之島專文】虛擬實境是洪水猛獸或博物館新希望?故宮聯手各界專家為你解惑
行政院數位委員唐鳳展現網路世界數位串連的重要性,現場採取數位提問與專家回答環節。 作者∕攝影:藍敏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19年12月16日,舉辦新虛擬x明日實境—21世紀博物館藝術科技研討會,邀請國際博物館界、企業界與政府代表,討論數位科技在博物館應用的可能性。與會貴賓分別為羅浮宮文化傳媒規劃部Dominique de Font-Réaulx總監、橘園美術館Cécile Debray館長、慕夏基金會Marcus…
【博物之島專文】從鱸鰻頭的拘留室到博物館: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光榮翻身
作者/攝影:劉庭妤(自由作者)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原臺北北警察署),保存殖民統治時期的「拘留室」、「水牢」,現今卻作為保存新文化運動光榮歷史的展示空間。迥異的兩方敘事,展現當代社會為因應自身文化主體性的追求,再詮釋過去歷史的成果。 珍貴的黑暗遺產—扇形拘留室、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