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盡在不言中:一場無障礙當代藝術的展示實驗

藝術家Misha Kahn的充氣互動裝置,由字母、數字及符號組成的名稱呼應作品的隨機性,參觀者可以遊走、觸摸、坐下、觀察裝置的動態,並透過擠壓改變裝置的形態。

作者: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本文部分內容摘譯報導自AAM Different by Design: A New, Inclusive Framework for Accessible Museum ExhibitionsSpeechless: A sensory exhibition charts a new path to accessibility in learning

*本文圖像感謝美國達拉斯藝術博物館(The Dallas Museum of Art授權提供

當代藝術常利用聲光效果吸引觀眾注意,靜態作品則以視覺元素為主,整體展覽側重文字作為傳達訊息的媒介,令部分隱性身心障礙(invisible disability)如:閱讀障礙、多動症及癲癇觀眾卻步。美國達拉斯藝術博物館(The Dallas Museum of Art, DMA)一反傳統,推出「盡在不言中:設計創不同」(speechless: different by design)特展,旨在省略過多的感官刺激和閱讀文字負擔,讓觀眾跳脫「眼看,手勿動」的標準程序,採用新角度感受作品。

 

告別資訊疲勞從隱性身心障礙者角度出發的藝術創作與空間設計

策展人Sarah Schleuning的兒子患有感覺統合障礙,出生後幾年無法清楚說話,家人嘗試用非言語方式與他溝通。上述經驗驅使Schleuning希望鼓勵觀眾善用「視覺以外」的身體感知,走進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gent)群體的世界。在作品構思階段,策展人邀請了神經科學、自閉症、腦退化症及言語治療專家,與藝術家們交流彼此對身心障礙的理解。藝術家超越理性知識範疇的演繹,亦啟發醫學顧問團隊,以嶄新視野看待其專業領域。

策展人Sarah Schleuning在展覽構思初期標註的概念平面圖。

 

「盡在不言中」特展共有6組作品,籌備期卻長達18個月。過程中團隊透過反覆討論,調整呈現方式。展品區域以色弱人士可分辨的鮮明顏色劃分,有4組沉浸式裝置藝術,以及影像和平面設計各1組。

為貫徹「非文字主導詮釋」的宗旨,作品說明牌僅包含藝術家姓名和照片、作品名稱及創作日期,輔以圖像,指引觀眾與作品互動。現場也提供「感官轉換工具袋」,內含抗噪耳機、香氣瓶、思考問題卡及使用指南;展場中央的「降噪空間(De-escalation space)」則設有可隨意移動的凳子。觀眾步入展場之際,能先從液晶顯示屏附有字幕的資訊影片初步認識各組作品,體驗完每組作品後,可在此沉澱思緒、交談或等候同行者。

平面設計師Laurie Haycock Makela與職業治療師合作,打造有助平靜身心的橢圓形展間。牆壁以隔音棉阻擋來自其他展間的雜音,備有搖搖椅、毛氈及抗噪耳機。壁報板逐頁展示展覽圖錄,讓觀者概覽書冊的製作,或靠近仔細閱讀個別作品的描述及訪問。
展場以附有點字的圖示,簡明指示觀眾與各組作品互動的方式。
降噪空間(De-escalation space)。

 

從跨領域策展到觀眾研究另類觀展體驗作為促進共融的對話橋樑

團隊後續發佈的展覽籌備記錄及觀眾調查報告,盼能啟發展示設計的研究及美術館的教育推廣。從235份調查問卷及8節電話訪談中發現,82%受訪者對展覽的反應持正面回饋。

然而,觀眾因著年紀和背景的差異,對於感官刺激的強烈程度、文字描述和展場工作人員說明的多寡,有截然不同的偏好。對此,團隊建議透過劃分多元感官體驗的小空間,讓觀眾自行選取感受作品的方式。以下為研究歸納受訪利害關係人關心的議題,可提供博物館規劃無障礙展覽的參考:

利害關係人 關心的關鍵字/主題
科學家/研究人員 • 成就感

• 選擇與控制

• 包容性—辨識及改善恐懼

• 揭開隱性身心障礙的神秘面紗

• 建立對感知、回饋及理解方式差異的意識

•  共情(empathy)

藝術家/設計師 • 連結個體—分享故事

• 連結社區

• 對「愛」的思考

• 跨感官、多感官

• 經驗、實作、創造、探索、發現、實驗

• 開放式:尋找超越初衷的新參與方式

• 感知遊戲:例如,迷失方向/重新定向;從另一個角度經驗事物

觀眾 • 轉化

• 通過學習提升自尊

• 社群/歸屬感

• 心理安全感

• 身體舒適感

策展人/博物館團隊 • 清晰傳達訊息

• 令觀眾有成功感

• 共融

• 差異化

• 促進人與人的聯繫

• 創新

• 反思與重新定位

• 吸收觀眾回饋再進行反覆測試

 

「盡在不言中」特展的實踐拓寬了展示近用性的想像,對我們習以為常的被動觀展形式提出詰問,期許未來博物館均能成為對隱形身心障礙患者友善的空間。


【博物之島專文】從國際交流到為愛朗讀: 游貞華談和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的合作與文化平權實踐


 

目前臺灣的博物館無障礙政策多針對顯性的身心障礙,如:視障、聽障、肢體障礙及智能不足等,以特殊照顧的方式服務身心障礙者,往往會令其感到被區隔。如同上述特展的嘗試,期待未來能推動去除身心障礙者差別待遇的觀感、研發可提供任何人使用的設備,喚起社會大眾對共融藝術的欣賞與關注。

 

執行編輯:郭冠廷


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