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24/3/6~11/24【材?不材?—木的故事】

2024/3/6~11/24

登陸植物的木質部演化,決定了陸域生態的適存者優勢,也提供了大部分生物的生存資源。「有材」植物供給人類食衣住行育樂所需,「不材」之木得享天年,維繫生態系運作。 特展邀請您從木材的形成認識植物適應自然環境的歷練,了解樹木在我們生活中的多元功能,並由經濟、環境、生態等多元面向重新思索「材與不材」、「用與無用」的價值與認知,看見維管束植物在陸域生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展區單元簡介

  • 材多識廣

臺灣從海岸至高山,有著海岸林、檜木林、冷杉林等豐富的林相。豐厚多樣的林產、木材資源,也供給了人類生活所需。

觀察這些臺灣原生針葉、闊葉樹材橫剖面上顏色深淺交錯、同心圓狀的樹輪,及縱剖面上對應樹輪的紋理,看看它們有什麼不同。

  • 成材不成材

早期建築中的棟樑結構多為木製,樹得長得夠高、夠壯,才能成為棟樑之材。然而,木材的產生,不僅來自於單一棵樹長達數十年、甚至數千年的生長歷程,而是印證了世代演變的結果。

遠古登陸的矮小維管束植物,為適應生存競爭與環境變遷,演化成高碩、豐富多樣的林材。疏密、軟硬、比重各異的材華,也提供人類更多元的應用。

  • 天生我材必有用

除了一般認知中製材、製器的經濟價值,一棵樹從外而內其外觀、形態,到樹皮、氣味等,都有著不同的妙「用」。

城鄉生態系中的行道樹與景觀樹,製材時不會用到的樹皮,形狀特殊的奇木,看不見的木材氣味,木質部比例不高的木質藤本,無一不能為人所用,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森羅萬象

樹木不僅具有高經濟價值,同時也是健全生態系中重要的一環,提供鳥獸蟲菌多樣的生命體共存。

森林中孕養著豐富自營性生產者和異營性消費者、分解者,存在著寄生、附生、共生等多重的互動關係。樹木透過光合作用,無聲地參與碳循環。

林木的生態價值在經濟掛帥的現代被低估,唯有明辨認識與時時關注原生環境保育議題,方能朝林業與環境永續的方向邁進。

時間:2024/3/6~11/24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三特展室、陽光過道(台中市館前路1號)

聯絡人及電話:04-23226940分機596

活動網址:https://web3.nmns.edu.tw/Exhibits/113/the-story-of-wood/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