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訊】在博物館看見城市,在城市看見博物館:2018「博物館與城市」國際論壇

位於西班牙畢爾包 (Bilbao) 的古根漢美術館 (圖片來源: MykReeve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畢爾包原為一工業城,古根漢美術館之進駐令其成功轉型為服務性產業為主之城市。

 

撰文:紅韋任(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生)

臺南市美術館與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 旗下的博物館學委員會亞太分會 (ICOFOM ASPAC) 於2018年11月3-4日共同主辦「博物館與城市」國際論壇,邀集來自各國專家學者一同討論博物館與城市的關係。

 

在博物館看見城市:回歸市民與公眾

將「市民」拉回博物館是全世界博物館都在努力的目標,且對象應盡可能擴及到全民 (Museum for all)。ICOM 倫理委員會前主席 Martin R. Schärer 提到跨媒體的敘事活動,讓市民共同創作策展以避免權威式的展覽敘事。臺藝大賴瑛瑛教授也提到國臺博近年曾開放場地提供各國移工及新住民在博物館辦理藝文活動,展現了博物館此公共空間讓不同人相遇、交流進而調和族群關係的媒介作用,也將觀看的視角從主流階級轉移到弱勢族群身上。

 

在城市看見博物館:都市再生的新手法

ICOM 馬來西亞秘書長 Janet TEE Siew Mooi 提到吉隆坡2020年的城市願景便相當看重馬來西亞吉隆坡國家博物館在市中心都市再生的角色,期盼博物館在資本主義開發浪潮下能積極維護城市文化與都市景觀。

韓國的新首爾工藝博物館則是由首爾一所私立女中重新改造為博物館的案例,作為首爾城市再生計畫的一環。這兩個案例顯示博物館被期待的角色從一個單純的文化載體,逐漸轉向復興城市文化經濟與形象再造的能動者。

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博物館與城市的關係?仍須秉持著開放的態度和觀點去仔細查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讓城市與博物館能夠相互映照。

 

關鍵辭:臺南市美術館、城市再生、城市博物館、全民的博物館
Keywords: : Tainan Art Museum, Urban Regeneration, City Museum, Museum for All


相關資訊:

 

閱讀更多系列文章:【國內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