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文化認同

【博物之島新訊】新加坡土生文化館探索Peranakan的多元融合與碰撞!

土生文化館於2023年2月17日重新開幕,圖為三樓展區呈現土生族群的風尚文化。(新加坡土生文化館 提供) 吳妙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土生」(Peranakan)一詞,源自於馬來語的「anak」(孩子),其延申含義是「在本地出生的人」,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為娘惹。在十九世紀海峽殖民時期(Straits Settlements)【註釋1】,自中國移動至東南亞的男性,與當地女子結婚的後代被稱爲土生華人(Peranakan…

【博物之島新訊】結合地方環境、文化與促進社區合作的關鍵連結!2023年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年會報導

開幕活動與來賓合照 (呂怡屏 攝影) 作者:呂怡屏(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助理研究員) 2023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ICOM-ICR)於臺南市立美術館召開年會。時隔9年再到臺灣,期間人類社會歷經了一場大疫情,地球環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此時的地區博物館,關心什麼樣的議題、又能如何作為? 連結地方的關鍵!社區參與、凝聚認同…

【博物之島新訊】探尋被遺忘的歷史,巴黎國家移民歷史博物館亞洲移民史特展

巴黎國家移民歷史博物館,自1860年以來的東亞和東南亞移民史特展展覽於2023年10月10日至2024年2月18日。(高薇真 攝影) 作者:高薇真(巴黎第八大學造型藝術學院當代藝術與人文科學研究所碩士生) 巴黎國家移民歷史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 L’histoire de L’immigration)在2023秋季,首次推出關注「亞洲移民歷史」、「亞洲移民身份認同」的特展 ──「自1860年以來的東亞和東南亞移民史(Immigrations EST…

【博物之島新訊】人類終將離開地球?日耳曼國家博物館「移民歷史與未來」特展

日耳曼國家博物館(das 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視野:移民歷史與未來(Horizons. Histories And Futures of Migration)」特展探討移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圖為Per-Anders Pettersson的攝影作品「帶著驢子的兒童難民(Child Refugee with Donkey),2007。 作者:楊蕬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圖像設計及文字工作者)…

【博物之島專文】臺灣精神與自由意識的演繹: 國美館「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展覽

走進國美館大廳映入眼簾的「臺灣土・自由水」標題與黃土水〈水牛群像〉作品。(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作者:李淇加、王詩婷、許芮禘(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吸引人不自覺向前凝視的黃土水〈甘露水〉像,在展覽裡抬頭迎著鎂光燈猶如剛出土般光潔。…

【博物之島新訊】堅毅不屈的華裔移民!加拿大華裔博物館特展「一席之地: 卑詩省與華人的遷徙」

「一席之地: 卑詩省與華人的遷徙」由加拿大華裔博物館、溫哥華博物館和卑詩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共同策劃,並由卑詩省政府和溫哥華市政府提供贊助。(Credit: Chinese Canadian Museum)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本文圖像全數由加拿大華裔博物館(Chinese Canadian Museum)授權提供 加拿大華裔博物館(Chinese Canadian…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如何捍衛文化權利?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2021線上年會報導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年會(Credit: FIHRM) 作者/攝影:謝佳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Everyone has the right freely to participate in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community, to enjoy the arts and to share in scientific advancement and its benefits. —— 《世界人權宣言》(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