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文化平權

【博物之島專文】從未抵達,從未放棄:鄭莉蓉談故宮南院以藝術活動建立友善品牌

故宮南院「夏日親子藝術月」的互動體驗區均以當期展覽內容為基礎進行規劃設計,圖為2022年的「景泰藍體感迷宮」與「鬥彩實驗室」(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提供)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從未抵達,從未放棄。」年紀輕輕、帶著書卷氣息的鄭莉蓉,引用了左翼詩人和劇場工作者——鍾喬老師的話,表達內心深沉的決心。…

【博物之島新訊】耳朵的藝文之旅!博物館Podcast以聲音傳播知識與藝術

博物館Podcast如何以聲音,傳播知識與藝術?(Photo by Meizhi Lang on Unsplash) 作者:藍敏菁(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附屬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編審、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博物館界鼓勵發展數位創新技術,並非COVID-19疫情後的趨勢。早在1990年,美國博物館聯盟(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簡稱AAM)旗下的媒體與科技委員會(Media & Technology…

【博物之島專文】殖民建築中的平權故事?澳洲舊財政部大樓博物館歷史展示

墨爾本當地的學校團體,在澳洲舊財政部大樓前慶祝3月21日的「和諧日」,傳達社會多樣性與種族和諧。(©Courtesy Old Treasury Building, Melbourne, Australia.) 記者:謝佳均(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22年博物館文化民主國際研討會以「參與、合作、近用、平權」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一同探討博物館如何在不同面向的實務工作中實踐文化民主(cultural…

【博物之島新訊】破冰的歸途:格陵蘭島的實驗性視覺返還計畫

東格陵蘭島的小鎮Tasillaq,。Roots2Share計畫中進行視覺返還的藏品絕大多數都是在本地的因紐特人。(Photo by Barni1 on pixabay) 作者:林亭吟(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研究生) 當代西方博物館走向文化平權、去殖民與博物館行動主義等趨勢,正視海外殖民主義侵略過往的歷史,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其中,牽涉族群情感、文物保護,並具高度政治敏感性的「文物返還」成為新的挑戰。…

【博物之島新訊】聽見被社會淡忘的聲音:台北當代藝術館「非遊記」的異文化對話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非遊記」特展透過聽覺,吟唱移工來台的生活困境與無奈。展覽將持續展至2022年7月17日。圖為施永德作品《不同吸引力 II:移鄉》。(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 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作者:黃小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博物之島專文】擁抱多元觀眾的博物館資源箱,「Boom!」看史博館如何施展寶盒魔法

左起分別為史博館教推組組長辛治寧、黃倩佩、王惇蕙。(陳佳汝 攝影) 作者:王譯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陳佳汝(前破週報記者、臺大人類學系) 「Boom!」寶盒裡冒出了一陣白煙,瞬間幻化成史博館的典藏寶物。2018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開始休館,在教育推廣組辛治寧組長的帶領下,組員王惇蕙和黃倩佩研發分別專屬於孩童和長者學習的教具箱。A4大小的可攜式寶盒,以及其可針對不同族群與主題彈性變化的特性,是最大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