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困難歷史

【博物之島專文】殖民建築中的平權故事?澳洲舊財政部大樓博物館歷史展示

墨爾本當地的學校團體,在澳洲舊財政部大樓前慶祝3月21日的「和諧日」,傳達社會多樣性與種族和諧。(©Courtesy Old Treasury Building, Melbourne, Australia.) 記者:謝佳均(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22年博物館文化民主國際研討會以「參與、合作、近用、平權」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一同探討博物館如何在不同面向的實務工作中實踐文化民主(cultural…

【博物之島新訊】當代藝術如何回應困難歷史?柏林舊國家畫廊展出集中營系列創作

柏林舊國家畫廊特展《畫作的反思—葛哈・里希特比克瑙系列創作》,展出以集中營照片為創作基底的抽象作品。(©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Nationalgalerie) 作者:王乃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班) 1876年成立的柏林舊國家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以展出十九世紀繪畫為主,今年則特別展出當代藝術特展《畫作的反思—葛哈・里希特比克瑙系列創作》。藝術家葛哈・里希特(Gerhard…

【博物之島新訊】如何在充斥枷鎖的空間訴說困難歷史?美國費城東州監獄博物館的大膽嘗試

費城東州監獄博物館(何慕凡 攝影) 作者/攝影:何慕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監獄、集中營等為囚禁而生的空間,因不同的理由與時代背景而限制了人們的自由,後也在時代的演變下遭廢棄或轉型。在台灣有前身為景美看守所的國家人權博物館,以及國定古蹟嘉義舊監獄。如何在充斥時代枷鎖的空間訴說困難歷史(difficult histories)?成為這類博物館所面臨的挑戰。位於美國費城的東州監獄(Eastern State Penitentiary)即做了許多新的嘗試。…

【博物之島新訊】今天又路過哪些歷史場景?愛爾蘭攝影展從日常街景回顧無情戰火

愛爾蘭克勞福德美術館的夏季特展《致那些無人知曉的故事》,雖然作品背後藏著沉重歷史,但明亮簡潔的空間、窗外灑入的陽光,讓觀眾得以在平靜、不悲愴的氛圍下觀展。(羅苡瑄 攝影) 作者/攝影:羅苡瑄(現居於愛爾蘭之平面設計師) 城市中的藝術綠洲—愛爾蘭克勞福德美術館 在跨國企業的帶動下,愛爾蘭有了「歐洲矽谷」的美名,而位於愛爾蘭南端的科克市(Cork…

【博物之島新訊】囚徒、懲罰與酷刑—英國倫敦塔再現困難歷史

倫敦塔內歷史悠久的白塔是監禁犯人的主要場所(來源:longplay @Flickr) 作者:郭惟萱(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班) 近年來博物館行動主義的興起,讓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開始意識到回應社會議題的重要性,而展示困難歷史便是其中一個重要面向。英國倫敦塔(Tower of London)在2013年進行的展示更新研究案,便以「囚徒、懲罰與酷刑」(Prisoners, Punishment and…

【博物之島專文】原民館如何處理困難歷史?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烈日疊影」特展之嘗試

作者:方鈞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2020年10月21日於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下簡稱「海端館」)開幕的「烈日疊影:何昧典藏早期海端鄉影像故事展Buia tu haningu tu hansiap tu laihaiban」(下簡稱「烈日疊影」),展出32幅橫跨1920年代末至1960年代關於臺東布農族的歷史照片。這批照片由何豊國先生提供,為其祖父何昧先生留下,由海端館館員Langus Lavalian(邱夢蘋)、Buni…

【博物之島專文】從鱸鰻頭的拘留室到博物館: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光榮翻身

作者/攝影:劉庭妤(自由作者)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原臺北北警察署),保存殖民統治時期的「拘留室」、「水牢」,現今卻作為保存新文化運動光榮歷史的展示空間。迥異的兩方敘事,展現當代社會為因應自身文化主體性的追求,再詮釋過去歷史的成果。 珍貴的黑暗遺產—扇形拘留室、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