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訊】台灣藝術博覽會白熱化 飯店型展覽空間新趨勢

撰文/攝影: 張吏爵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研究所,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為背景,藝術工作者,專注於視覺藝術及觀念藝術,維持生命的同時仍然會持續創作)

2019年春,台北有多場藝術博覽會登場,包含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One Art TaipeiArt Future水墨現場,宣告台灣進入藝術博覽會的白熱化新局。各家博覽會以市集型或飯店型展覽模式吸引藝文界目光,尤其是飯店型博覽會,以飯店特有的房間格局,創造不同於白盒子的私密觀展樂趣,打開藝術展演的無限可能。

飯店型博覽會以飯店特有的房間格局,創造不同於白盒子的私密觀展樂趣,也打開展演更多可能性。

One Art Taipei及Art Future分別於台北西華飯店及賦樂旅居舉辦,場域的轉換勢必影響藝術的展示形式,藝廊與藝術家各自坐擁一間房間,如何在非展示功能的空間凸顯藝術品的獨特性,提供藏家擺設藝術品的參考依據,理應是飯店型博覽會的優勢。某些藝廊將作品展示於天花板上,並巧妙轉化了床的功能,觀者必須躺在床上才能觀賞作品。但是也有一些藝術品的展示沒有因為場域的轉換而變化,只是單純攤在床上,如同在路邊擺攤販售般,空間本身沒有與藝術品產生連結,因求速成而與展出內容斷裂- 空間不只是平台,而是提供文化傳承與思考的基地,在全球化的狀態中,如何全球在地化,如何再造,才是關鍵所在,我們該如何產出有個性的「台灣」藝術品牌?

某些藝廊將作品展示於天花板上,參訪者必須躺在床上才能觀賞作品。
某些藝廊將作品展示於天花板上,參訪者必須躺在床上才能觀賞作品。

過去台灣的藝文商業模式常有炒短線的投機現象,在藝術博覽會機制日漸發展蓬勃的今天,將會對台灣的藝文環境、文化的主體性產生什麼樣的衝擊與改變?是日後值得觀察的重點。

作品若能與空間產生連結,可活化空間敘事能力,也可令作品更具生命力。
作品若能與空間產生連結,可活化空間敘事能力,也可令作品更具生命力。

作品若能與空間產生連結,可活化空間敘事能力,也可令作品更具生命力。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