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接地氣的博物館!印尼「WAKARE MUSEUM」訴說土地的故事

WAKARE MUSEUM落成(來源:Jatiwangi art Factory)

作者:張筱翎(竹圍工作室社群與公關經理)

 

「WAKARE MUSEUM」是由印尼藝術團隊Jatiwangi art Factory(以下簡稱JaF)規劃,與當地Wates社區居民、佩利塔哈拉潘大學(Pelita Harapan University)建築系師生合作打造的社區歷史博物館,座落在社區活動中心外的空地。第一眼觀察其外形,像是一座土造紀念碑,而它實際的功能確實也是如此,紀念一段居民與印尼空軍爭地的歷史。

 

道別的歌曲成為唯一證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印尼爪哇Majalenka市被日本空軍佔領,包括Buntu、Beber、Beusi、Pilang、Salawana、Cibogor、Kampek這七個區域,並在Wates區外建立空軍基地與停機坪,居民們因而紛紛走避,將竹子與茅草製作的房屋扛起搬至鄰近的村莊。事實上,Wates區並非日軍佔領的七個區域,但印尼空軍卻主張其也包含在日軍佔領地中,經過長期抗爭及劃界後,居民才逐漸收復屬於他們的土地,直至今日雙方人馬仍在爭論土地所有權。會抗爭至今是因為居民沒有強而有力的證據,指出Wates區在戰爭期間並非為日軍所用,唯一證據是一首當地傳唱的巽他語歌曲「WAKARE」,意即日文的「道別」(別れ)。歌詞中提到了日本空軍佔領的七個區域,明明Wates區不包含在內,卻也得被迫遷離。JaF中有人組成樂團「HANYATERRA」翻唱這首民謠。

建築系學生與JaF於WAKARE MUSEUM合影(張筱翎 攝影)

 

搬屋節開幕的WAKARE MUSEUM

JaF在研究社區歷史時發現了這段故事,希望讓它長久流傳下去,與Wates社區居民討論後,決定成立社區博物館,其名稱「WAKARE MUSEUM」就源自這首民謠。材料使用日本空軍佔領的七個區域加上Wates區的土,以及磚塊、水泥,邀請建築系師生共同打造,只花了約半個月即完工,在2019年10月JaF與社區共同舉辦的「搬屋節」(Hari Gotong Rumah)盛大開幕。

「搬屋節」已舉辦了五年,紀念1943年日本空軍佔領當地而導致居民搬離村莊的歷史,這一天居民會儀式性地扛起茅草與竹製房屋祝禱,在街道上跳舞、共餐,一起合唱「WAKARE」這首具象徵意義的民謠。JaF希望故事不僅能流傳,也希望集中居民的向心力,讓政府看見大家捍衛家園的決心。

搬屋節當日所有居民共襄盛舉(來源:Jatiwangi art Factory)

 

紅土文化的城市意象

「WAKARE MUSEUM」用土打造、說土地的故事,顯現當地與土的關係密切。事實上,博物館位於印尼爪哇島上最大的瓦片製造城市Majalenka,JaF在當地推行五年的「紅土城市」(Kota-Terakota)計畫,希望透過當代藝術進入社區產業,提升居民的歸屬感與在地產業能見度,例如:每年夏季舉辦搬瓦工人健美比賽、與在地小農合作發展果汁品牌、千人敲瓦片吹陶笛等。

搬瓦工人健美比賽(張筱翎 攝影)

 

2019年由JaF主辦的印尼陶藝雙年展(Indonesia Contemporary Ceramic Bienalle)是整個計畫的起點,也是未來當地陶土文化長期發展的立基點。雙年展突破以往展覽形式,以各式社區活動與駐村計畫為軸心,邀請國際與印尼本地藝術家進駐創作。

竹圍工作室2019至2020年也與JaF合作國際藝術進駐交換計畫,選送台灣陶藝家黃偉茜前往駐村創作,駐村期間與當地學校合辦鳥笛製作工作坊。2020年,JaF將以「收穫能量」(Harvesting the Energy)為主題發想年度計畫,想感受紅土城市氛圍的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台灣陶藝家黃偉茜駐村創作《慢》(來源:黃偉茜)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