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奧地利與日本建交150周年展—看古典維也納如何華麗轉身新時代

海報主視覺,選取「維也納分離派」靈魂人物克林姆兩幅重要作品,左圖是傳達思想哲學的雅典娜宮(Palas Athena),右圖是《艾蜜莉・芙洛格肖像》(Portrait of Emilie Floge)(田偲妤攝)

作者:廖凰玎(臺灣文化法學會秘書長)

為了紀念日本與奧地利建交150週年,兩國共同策劃了「維也納通往現代化之路」(Vienna on the Path to Modernism)特展,目前巡迴至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在此座現代感十足的博物館地底,以豐富的展品訴說著現代化從思想、文化藝術到日常生活,如何在維也納發生全面性的影響。

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由建築師César Pelli(2014)設計,象徵竹子的生命力和現代美術的成長。入口設在地下一樓,展覽室則設在地下2-3樓(田偲妤攝)

 

展覽劃分成四個單元來呈現主題「現代化之路」。第一單元「啟蒙時代的維也納,利用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Empire)女王瑪麗亞‧特蕾西亞(Maria Theresia)和她的兒子皇帝約瑟夫二世(Emperor Joseph II)的肖像畫作,帶出啟蒙主義(Enlightenment)思想影響下,1740年代的社會改革運動。在展示設計上,身穿鎧甲、體型高大、氣宇軒昂的成年約瑟夫二世,緊鄰著前一幅年幼時和母親同畫的約瑟夫二世,兩幅畫對映出啟蒙思想從幼苗逐漸成長的意象,後面各項展品以此逐漸開展。

霍夫堡皇宮,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冬宮,今日是奧地利總統官邸所在地(蕭宗煌攝)

 

第二單元「畢德麥雅時期(Biedermeier Era)的維也納」,呈現快速都市化與政治壓迫下,新興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逐漸取代傳統貴族品味,私人領域、日常生活與功能導向成為社會新主流。此區大量展示功能導向的日用品,例如:公事包、椅子、銀杯、剃鬍子臉盆、梳妝用品、燭台、茶壺等,搭配畫作《在維也納人家裡的舒伯特晚會》(A Schubert Evening in a Viennese Home),描繪當時興盛的家庭音樂會樣貌。展示上的巧思不少,以舒伯特的眼鏡為例,款式材質和畫作上舒伯特所戴的眼鏡相同,可以引領觀者仔細觀賞畫作。

第三單元「環城大道(Ringstrasse)時代的維也納」,呈現新建築設計所彰顯的現代化,舊城牆遭拆除,新建築沿著環城大道(Ringstrasse)一層又一層地襯砌著,維也納邁向現代都市規劃之路。建築師瓦格納(Otto Wagner)設計的維也納都市景觀影響至今,此次共展出35件設計藍圖與模型,包括:美術學院、鐵路休息處、河川治理工程、博物館、銀行、教堂等。該展還特別與大日本印刷公司(Dai Nippon Printing)合作,應用新科技將19世紀精緻都市模型轉化為錄像作品,再現都市規劃輝煌地轉變歷程。

 

斯泰因霍夫教堂(Kirche am Steinhof),建築師瓦格納設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藝術運動風格教堂之一(Photo by Dguendel on Wikimedia Commons

 

 

第四單元「1900年代的維也納」,則展現維也納在藝文領域上的新突破。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維也納獨特的裝飾文化蓬勃發展,反映在建築、繪畫和設計上。一件件都市設計藍圖與模型強調都市的新功能,電車、地鐵等公共交通的新發展。在繪畫和設計領域,一群年輕藝術家在1897年成立「維也納分離派」(Viennese Secessionists Group),成員包括擅長以裝飾性技法呈現奢靡頹廢風格的克林姆(Gustav Klimt)、席勒(Egon Schiele)等,維也納藝術在他們的帶領下進入黃金時期。

維也納分離派會館,興建於1897年,分離派指一批從歷史悠久的藝術機構分離出來的反叛藝術家,其格言寫在會館入口的上方:獻給每個時代屬於他們自己的藝術,獻給藝術屬於他們的自由(吳淑英攝)

 

特展展出克林姆《艾蜜莉・芙洛格肖像》(Portrait of Emilie Floge)(1902)Wien Museum典藏(田偲妤攝)

 

該展以豐富的文物、影像與藝術創作,揭示啟蒙主義、畢德麥雅時期、現代都市規劃、新型態藝術風潮對維也納的影響。這些多元的微觀歷史拼湊成全體觀點,帶領觀眾逐步走過「現代性」(Modernity)的歷史長河。

今日的維也納市容,古典與現代交融其間(吳淑英攝)

 

參考資料: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