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以馬來建築精髓結合現代性,守護歷史及文化的國家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Malaysia combines the essence of authentic Malay architecture with modernity, preserving history and culture

以馬來建築精髓結合現代性,守護歷史及文化的國家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Malaysia Combines the Essence of Authentic Malay Architecture with Modernity, Preserving History and Culture

 

作者:林愛偉(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副研究員,現為臺北藝術大學文創及跨領域研究所碩士生)

60年代為馬來亞建國時期(註:1957年以前是馬來亞),現代性建築物結合本土馬來傳統文化的象徵性建築物如雨後春荀般林立,表現強烈的國民意識。國家博物館既是其中一個具代表性的建築,結合馬來傳統建築特色元素,試圖突破殖民地影響,展現一個新獨立國家的精神。2015年國家博物館已列為國家文化遺產,今後樣貌將藉此得以保存。

國家博物館結合馬來西亞各傳統文化精髓及現代性的務實,其展示文物規劃,記載馬來西亞歷史,從史前的出土文物、十四世紀經商之路、印度佛教時期至馬六甲王朝開國,446年的殖民時期至獨立的沿革。國家博物館左右兩翼共設有四個展覽館,分別展示馬來西亞的歷史和豐富多元的文化、風俗、上萬年的古老人類遺骸、瓷器、手工藝品、武器及錢幣等。國家博物館透過其收藏、展覽、修復、研究、出版期刊、教育和公共項目,激發人們對這個國家多元種族的人民和文化有更廣泛的了解。

關鍵字:傳統建築、現代性、展示設計、文化遺產、象徵國家特徵

During the founding period of 1960’s, Malaysia developed a lots of symbolic buildings, combining modern architecture with local Malay traditional culture to show presence of a strong national consciousness. National Museum is one of the key examples of this trend, combing modern architecture with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of Malay architectural features, in an attempt to shed off the colonial influence and show the spirit of a newly independent country. In 2015, National Museum was listed as a National Heritage, making any changes to the building’s exterior prohibited by law.

The National Museum combin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ssence of Malaya with the pragmatism of modernity. Its display of cultural relics reflect the history of Malaysia; ranging from unearthed artifacts from the prehistoric period, to the commercial trail of the 14th Century, Indian Buddhism, Malacca dynasty, 446 years of Colonial period, and finally the nation’s independence.

There are four exhibition galleries in the National Museum, displaying the history and richness of Malaysia,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customs, along with ancient human remains, ceramics, handicrafts, weapons and coins. Through collection, exhibition, restoration and research, National Museum focuses on publishing journals, education and public projects, to stimulate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eople and culture of the nation’s diverse races.

Keywords: National Museum Malaysia, Malay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display design, museum strategy design


 

戰爭烽火下,博物館前身遷移過程

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位於吉隆坡市中心,緊鄰著吉隆坡湖濱公園,正對面是今日交通樞紐 KL Sentral、五星級希爾頓吉隆坡酒店(KL Hilton)、吉隆坡艾美酒店(Le Méridien)及聯昌國際(CIMB)銀行等嶄新的建築物,新建的捷運站也開始使用,交通可說是非常便利。到過吉隆坡的人,一定也見過此棟具有馬來傳統圖騰的建築物,橫跨右左牆上,有兩大幅嵌鑲著義大利進口的橘黃色系馬賽克作品,是由著名畫家張禮棠創作──馬來西亞歷史發展全景圖及代表本土文化的手工藝巨大壁畫。

圖1 舊雪蘭莪博物館(始於1907年-1945年) (圖片來源: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提供)

 

建立博物館目的為代替在 1945年3月10日二戰期間,英國聯軍為攻擊日本基地而波及損壞的雪蘭莪博物館(Museum Selangor),其被散彈炸毁壞東翼的大部份建築物及文物。剩餘文物在日籍博物館昆蟲學家Dr. Takashi及老館員Bachik bin Mohd Tahir帶領下,與50位政府官員把文物搬到位於咖啡山的修道院女中(Bukit Nanas Convent School),1945年日軍投降後,1946年學校重開課,文物又被輾轉搬遷至位於太平的霹靂博物館。

霹靂博物館是馬來亞第一間博物館,設立於1886年。由於雪蘭莪博物館的文物經多年搬移未安定,1947年,具昆蟲學家背景的H.T. Pagden館長,向殖民地政府建議設立國家博物館。剛巧1948年馬來亞聯合邦進入「緊急狀態」(Emergency Period),至 1960年7月31日才正式解除。因此建議被耽擱至1953年,在英國駐馬最高專員鄧普勒(General Sir Gerald Templer)建設之下,於雪蘭莪博物館原址建了一所60尺長,24尺寛,能暫時保存及展示的小型博物館,作為暫時的國家博物館(Muzium Negara Sementara),使用至1962年。

圖2 暫時的國家博物館1953-1963(Muzium Negara Sementara)
(圖片來源: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提供)

 

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後,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 Putra Al-Haj)建議須成立博物館,於同年9月16日內閣批准工程建議書,並委任丹斯里慕斌雪柏(Tan Sri Mubin Sheppard)為第一任館長(1958-1963),負責建館工程。

圖3 丹斯里慕斌雪柏任第一任館長
Tan Sri Dr. Hj. Mubin Sheppard,Director (1958 – 1963)
(圖片來源:馬來西亞國家資料館/檔案局官方網頁)

 

1961年開始建築工程至1963年完工,於8月31日暨第6個國慶日當天,由第三任最高元首端姑賽布特拉(Tuanku Syed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yed Hassan Jamalullail)主持開幕,最高元首在致詞中:「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我們應有博物館來展示我們祖先的珍品如服裝、傳統樂器、手工及歷史」, 提醒全民,現代化過程中別忘了自己文化的根。此棟富有馬來傳統宫殿建築特色的博物館,正式開始守護著國家的歷史,收藏並展示馬來西亞豐富的文化和歷史遺產。

圖4 建造工程進行中的國家博物館(圖片來源: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提供)

 

博物館建築特色與設計概念

建築物本身也是一種歷史記載。國家博物館的建立從建築物設計開始,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寄於厚望,委任丹斯里慕斌雪柏(Tan Sri Mubin Sheppard)領導,並從競標中决定選擇由新加坡藉建築師何國豪(Ho Kok Hoe)為繪測師(註一),要求現代性建築物中有當地文化精髓,蘊含傳統建築語彙,打造世界獨一無二的建築。而身為吉打州王子的首相,更帶何國豪到家鄉吉打州首府亞羅士打,參觀舊馬來皇宫(Balai Besar)的設計,以啟發設計靈感。因此,之後何國豪研究全馬的馬來傳統建築物,包括馬六甲、武吉斯及登嘉樓的屋頂元素,還有柱子、屋樑、窗戶、屋基及圖騰,將這些精緻植物圖騰的馬來傳統雕刻納入博物館建築物天花板的木製屋樑、木馬、圍欄和中堂牆上的鏤空雕刻等的各細節裡。

圖5 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YTM Tunku Abdul Rahman Putra Al-Haj)(左一)參觀建築工程中的國家博物館,新加坡藉建築師何國豪(左四)負責建築工程
(圖片來源: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提供)

 

國家博物館為三層樓結構,中間是主建築,有花紋鏤空的設計讓自然光透進來,大門有著柚木雕刻的花卉圖案,左右東西翼的二、三樓為展館,底層作為辦公室。其獨一無二的博物館建築物造型,靈感來自森美蘭州皇宫(註二)的設計,採對稱構圖設計及標高海拔高度。值得一提是初建之時雖還未有馬來西亞,但高腳屋的26支基柱,分佈左右兩側各13支,恰巧象徵日後建國的13個州屬。

室內外的木雕,則由吉蘭丹州傳統工匠 Nik Zainal Abidin bin Nik Salleh設計及請吉蘭丹與登嘉樓州的傳統工匠製作。博物館的建築亦是講求實用的現代性建築,不限於傳統木材雕刻材質,也勇於用玻璃、水泥及鋼鐵等新材質;大堂舖著白底藍花紋,是巴基斯坦政府贈送的地中海磁磚,以莊嚴的中分結構,分左右兩邊樓梯,象徵統治權威與莊嚴。

圖6 大堂舖著白底藍花紋,是巴基斯坦政府贈送的地中海磁磚。
(圖片來源: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提供)
圖7 以莊嚴的中分結構,分左右兩邊樓梯,象徵統治權威與莊嚴。
(圖片來源:林愛偉拍攝)
圖8 入口處的馬六甲屋傳統樓梯,如張開迎接的雙手,格子紋磁磚,則由私人企業虎豹企業有限公司報效。(圖片來源:林愛偉拍攝)
圖9 國家博物館外觀 (圖片來源: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提供)

 

展現馬來西亞文化底蘊的壁畫

壁畫為六〇年代,政府大力推廣的公共藝術。1957-1966年,政治機關使用其作為傳達馬來西亞多元種族和諧的宣傳方式。畫家張禮棠依據峇迪臘染布概念所設計的壁畫,於1962年6月首相署舉辦的比賽中獲首奬,並作為博物館東西翼的壁畫,各長115尺,高20尺。

東翼壁畫的內容從12世紀印度佛教開始、1409年鄭和下西洋至馬六甲、1475年漢都亞和漢惹拔的對峙、1511年葡萄牙侵入,到1720年武吉斯人抗勝影響馬來人的精神及威嚴。還有暹羅王朝統治吉打州期間,吉打蘇丹須進供金花以示效忠(註三),1840年吉打州反擊,對抗暹羅的控制,1874年英國與霹靂州蘇丹簽署「邦咯條約」,該條約賦予英國管轄馬來州屬的權力,1941年日本入侵馬來亞,1957年馬來亞獨立。其內容涵蓋了12世紀至20世紀的六〇年代,就像是橫跨八世紀的馬來亞歷史事件簿。

圖10 東翼壁畫:馬來西亞歷史壁畫
(圖片來源: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提供)
圖11 西翼壁畫:馬來亞的手工藝及文化
(圖片來源: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提供)

 

西翼壁畫則是反映馬來亞的手工藝、工業及文化。從左開始看起,手工編織宋吉(註四)的傳統布料、草席編制、殖民時期錫礦為當時的、製作東海岸馬來傳統漁船、傳統遊戲和休閒活動陀螺、皮影戲、臘染服飾峇迪,吉蘭丹的馬來傳統風箏。張禮棠原創畫作中的人物並無衣著,他認為不要分種族而應以馬來西亞人身份來呈現,但慕斌雪柏卻認為人物應以一般民眾可接受的服裝,尊重東方背景及其價值觀。由於壁畫製作費不計算在建築預算中,終由李氏橡膠公司贊助,為了最好品質和呈現效果,不惜從義大利進口斯皮林貝戈(Splimbergo)出品的馬賽克(註五),選擇與建築的紅褐色屋頂配搭的色系。

 

展示設計及敘事規劃

國家博物館結合馬來西亞國內收藏及國內外博物館專才的專業協助,如由倫敦Albert and Victoria博物館委派John Irwin 及J.J. Lowry 協助展示規劃,以西洋鏡形式的展示觀念和展示設計方式,Lowry則利用燈光及顏色的技術,讓展示品栩栩如生。在缺乏本地模型製作雕塑家的情况下,邀請到在巴黎以傳統雕塑著名的朱利安藝術學院的Waveney Jenkins提供漢都亞像的製作技術,成為著名的展示品。由來自爪哇的Arne Dyherberg,設計自然史展覽館,同時協助訓練館員到森林採集標本。

近年來博物館展示廳的展示方式,增加與觀者互動關係,讓觀者與文物更接近。從史前時代到當代的馬來西亞歷史時間軸的呈現,館方積極強化燈光自動控制系統、改善展館光線、用色系營造氣氛、研擬參觀動線的設計和增加視覺上更讓人容易了解的螢幕解說。前述亦提到,國家博物館兩側共設有四個展覽館,分別為初期歷史館(Early History Gallery)、馬來王朝館(Malay Kingdoms Gallery)、殖民時期館(Colonial Gallery)和現今馬來西亞館(Malaysia Today)。

圖12 初期歷史館的展示設計(圖片來源:林愛偉拍攝)

 

一樓的初期歷史館,展示馬來西亞許多重要史前考古遺址的調查結果。博物館以雕塑形式展示古人的穴居生活狀况,也展出玲瓏谷曾在1991年發現「霹靂人」(Perak Man)的古人類遺骸仿製品(註六),這證明馬來西亞在1萬年多前已經有人居住。另外,在玲瓏谷還發現183萬年前的手斧(Hand Axe)及在馬來西亞各地區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工具,則可以證明馬來西亞是人類發源地之一,但手斧沒有在此展示出。再來,馬來王朝展示館的特點是叙述早期在馬來群島建立的王朝,並凸顯了十五世紀馬六甲王朝作為香料貿易和伊斯蘭教擴散中心的頂峰時期。

殖民時期館(Colonial Gallery),展示的時間軸為馬六甲王朝在1511年結朿後,開始的446年殖民地統治,由葡萄牙、荷蘭、英國至日本投降二戰結朿。最後,現今馬來西亞館(Malaysia Today),此館展示大馬爭取獨立的艱辛路程,建國時期至現今大馬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及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其中特别以互動和螢幕影音動畫方式引導觀者認識60年代建國初期的地標建築。

圖13現今馬來西亞館的展示設計,互動歷史牆
(圖片來源:林愛偉拍攝)

 

博物館週圍,從停車場入口處,有複製的吉打港口城堡(Kota Kuala Kedah)、舊火車頭、大炮、紅色的殖民地郵筒等,引領參觀者直探。最吸引參觀者的莫非來自瓜拉登加樓第十一任蘇丹再納・阿比汀,在1881-1918任期間為蘇丹后建的精緻傳統馬來皇宮Istana Satu,由當時著名木匠打造,全柚木、無鐵釘。這座只是其建築物的二分之一,於1974年遷至博物館作展示。博物館範圍內的戶外靜態展示品包括:首輛大馬製造汽車普騰賽佳 (Proton Saga)、古董車、船、飛機及1975至1998年在吉隆坡巴生谷盛行的粉紅迷你巴士。

 

結語

國家博物館的設計與運作處處以「象徵國家特徵」為考量。自馬來王朝開始、英國殖民期、日本入侵統治期間、獨立前後到70年代文化政策、創意產業政策、政府資產管理政策,至今尚未有博物館相關法令,也可以看得出一切規劃以統治者及政策為依歸,鮮少關注人民需求及缺乏民主監督,皆躲不開官僚主義的影子。

雖然如此,自十九世紀,馬來西亞獨立前已成立博物館,全國總共有上百家博物館;分別在有旅游及文化部管理下的大馬博物館局(Department of Museums Malaysia)及其隸屬的20家國立博物館,如吉隆坡國立紡織博物館,專門展示馬來西亞紡織業的歷史和手工藝技術。位於彭亨州的林明博物館,展示林明曾經擁有世界最大地下錫礦場的礦區,及已關閉27年的林明地下採礦隧道的各種詳細資料。另外位於吉打州布央谷400平方公里考古現場的布央谷考古博物館,皆珍藏及記錄著3至12世紀,印度佛教盛傳和國際經商時期在東南亞的珍貴歷史遺產資料。同時,各州政府也設立各自管理的博物館及藝術博物館或稱州畫廊,一些歷史較久的大學,如馬來亞大學、理科大學也有本身設立的博物館。

故此,各博物館提供參觀者了解馬來西亞的淵遠歷史背景、地理及其人文、社會發展的資料,到各博物館參觀是最直接的方式。想要進一步研究的學者,可以到國家博物館內的圖書館及資料室,尋找各年份的各種出版物、考古及會議記錄等資料。多年來曾經有不少各國著名博物館學者到訪的國家博物館,更是博物館學者的交流好據點。

 

附註

[註一]何國豪(Ho Kok Hoe,1922-2015),享年93歲。曾於1954-1967年及1981-83年間,兩度擔任新加坡藝術協會會長,一生致力於推動新加坡藝術發展,提攜藝術新秀。何國豪的父親何光耀是建築師,也是中華美術研究會的會長,父子皆是建築師兼藝術家,何國豪也是重要的藝術推手及贊助人,在1983年獲得新加坡公共服務獎章及2013年度「文化遺產支持者獎」。50多年前,何國豪通過媒體呼籲政府建設永久展覽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的誕生是他數十年來念念不忘的願景。1957年至59年間,馬來西及新加坡陸繼脫離英國長期的殖民統治。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新馬兩地發展水平相當,並且也繼承了英國人留下的同樣一套社會制度。新加坡與砂拉越及沙巴在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政府,並一起為國家建設努力。由於社會內部的矛盾及與激化,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和掌握馬來西亞政權的巫統產生歧見,新馬兩國终在1965年分道揚鑣。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同意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宣布成為獨立的共和國。(參考:新加坡文獻https://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1924http://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368923

[註二]坐落於瓜拉庇勞神安池的百年歷史森美蘭州舊皇宫,没有採用昂貴建材,只用堅固耐用的柚木興建,全座樓層以榫卯結構,無釘無螺絲。舊皇宫多年前因”斷崖嶺戰爭”被英軍燒毁,於1902至1908年請來2位印尼米南加保族工匠參與設計,雖無米南加保族群的典型牛角屋頂設計,但仍富米南加保傳統建築物風格。1908年至1931年曾是第一任最高元首的住家,2009年被列入國家文化建築物之一。至今已作為博物館用途。

[註三]當暹羅王朝統治吉打州,吉州蘇丹每年必須送價值不菲的金花給暹羅國王以示對他的效忠,直到英國殖民來到吉打,才開始停止送金花的傳統。1909年英國與暹羅王朝簽署條約,吉、玻、丹、登四州成為英國殖民勢力的範圍,而其他地區包括北大年、宋卡、陶公、沙敦及也拉納入泰國管轄範圍,也就形成今日的泰南五府。

[註四]宋吉(Songket)是一種東南亞傳統布料編織的技術,來自於代代相傳繡金或銀線至絲綢或棉線材料裡,並以手工方式編織成,馬來族的宋吉有不同風格。圖案以幾何形狀、來自於周遭大自然元素如動物或植物、也有以綜合幾何形狀及大自然元素呈現, 大多展現出錯綜複雜的圖案, 一般宋吉帶有吉祥象徵,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宋吉也採用龍的圖案。也引用當朝國王喜愛的食物名稱命名。

[註五]斯皮林貝戈(Splimbergo)是以出產馬賽克著名,斯皮林貝戈(波代諾內省)1922年建立了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馬賽克學校之一。

[註六]1991年在玲瓏谷發現「霹靂人」(Perak Man)的古人類遺骸,巳送回玲瓏谷考古博物館。

 

參考文獻

 

閱讀更多系列文章:【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