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行動博物館」探討博物館的永續經營之道

Mobile Museum: Explore a Sustainable Approach for Museum Management

「行動博物館」探討博物館的永續經營之道

Mobile Museum: Explore a Sustainable Approach for Museum Management

 

文∕田偲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圖∕西野嘉章、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田偲妤

台灣多間博物館近年來紛紛推出「行動博物館」計畫,讓典藏以各種機動性的展覽策略跨出博物館場域,拉近與民眾之間的距離,發揮博物館的公共性使命。日本西野嘉章館長(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Intermediatheque分館),長年來將行動博物館概念落實於博物館永續經營上。西野館長反思大型場館的營運困境,轉而將典藏視為流動的資產,以再利用、再循環、再設計(re-use, recycle, redesign)為方法,發展跨領域且多面向的活用可能性,以實際行動擴展博物館的公共效益,試圖打破「博物館無用論」的迷思。然而,行動博物館概念除了發揮於展覽上,還能如何融入其他經營面向?為何行動博物館在當代越形重要?其核心關懷為何?

關鍵字:行動博物館、永續經營、典藏新生、流動資產、公共性

In recent years, many museums in Taiwan have launched their “Mobile Museum” projects, which allow collection to move outside with various portable exhibition strategies, as a mean to get closer with the public and perform museum’s mission of publicness. Director Yoshiaki Nishino (Intermediatheque, the University Museum,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has been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Mobile Museum” to promote sustainable museum management for many years. Considering the operational difficulties of large venues, Director Nishino regards collection as movable assets, using methods of re-use, recycle, redesign (3R) cross-disciplinary and multi-faceted possibilities are developed. By expanding the public benefits of museums with practical actions, he attempts to break the myth of “museum uselessness”. However, apart from exhibiting, how can the notion of “Mobile Museum” be applied in other aspects of museum management? Why is “Mobile Museum” becoming more important in contemporary times? What are its core concerns?

Keywords: mobile museum, sustainable management, collection revitalization, movable assets, publicness


行動博物館、典藏新生、博物館永續經營是當前博物館界關注的重要議題,近年來國內多間博物館紛紛執行相關計畫,試圖打破典藏只能在白盒子殿堂展出的刻板印象,以機動性的展覽讓身處不同場域的族群皆可享有博物館資源,落實博物館的公共性使命。有鑑於國內對「行動博物館」概念的日漸重視,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邀請西野嘉章館長(圖1)(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Intermediatheque分館1)以「行動博物館」為題,和台灣觀眾分享其長年來如何將行動博物館概念落實於博物館永續經營上,並根據其對台灣博物館的長期觀察,提供寶貴建議。

圖1 西野嘉章館長以「行動博物館」為題,和台灣觀眾分享其長年來如何將行動博物館概念落實於博物館永續經營上(攝影:田偲妤)。

 

對西野館長來說,行動博物館不單是讓典藏跨出博物館場域,而是縱觀博物館經營型態之流變,對「大規模箱盒集中型」的大型場館提出反思,思考如何改善固定經費負擔大、組織僵化、展覽頻率低、參觀品質欠佳、資源集中不利風險分散等困境(圖2)。行動博物館將典藏視為流動的資產,以再利用、再循環、再設計(re-use, recycle, redesign)的最低限度資源,發展跨領域且多面向的活用可能性,既為博物館留下有形或無形的財產,更將公共財傳遞給無法或不知享有博物館資源的民眾。而另一反思是,在營運金費易受經濟消長影響的狀況下,博物館必須以實際行動擴展其公共性概念,以防陷入「博物館無用論」的輿論中(西野嘉章,2016:23),不思改變的博物館將慢慢被社會所淘汰。

圖2 縱觀博物館經營型態之流變,從「大規模箱盒集中型」的大型場館,到目前各國積極發展的「中規模網絡分散型態」分館或博物館群,可以發覺博物館藉由新網絡型態,提高典藏活用效率、擴大事業規模。行動博物館的「小規模單元遍布型態」在上述兩種型態之間遊移,串連補強基礎活動,更加深入地方與民眾互動(資料來源:西野嘉章)。

 

跨界合作x行銷推廣

行動博物館概念的具體操作可落實於多個經營面向,包括行銷推廣、資訊傳遞、展覽服務和展示設計等策略上。在博物館缺乏行銷、公關經費的情況下,西野館長藉由跨界合作開展新的文化視野,主動觸及不同領域的群眾。例如:與GUCCI等時尚品牌合作拍攝形象廣告,讓博物館、科學、時尚相互結合,創造嶄新的觀感體驗(圖3);與NHK合作播送爵士樂課程,重新檢視廣播在當代的價值;邀請寶塚歌劇團與多個表演藝術團體在博物館空間演出,結合錄像和聲音藝術,突破博物館的既定功能界線(圖4)。

圖3 博物館與GUCCI等時尚品牌合作拍攝形象廣告,讓博物館、科學、時尚相互結合,創造嶄新的觀感體驗(資料來源:西野嘉章)。

 

圖4 邀請寶塚歌劇團與多個表演藝術團體在博物館空間演出,結合錄像和聲音藝術,突破博物館的既定功能界線(資料來源:西野嘉章)。

資訊傳遞X展覽服務

博物館擁有豐富的典藏和研究內容,是各級學校吸收新知的重要管道,如何讓學校師生掌握最新的研究資訊,而博物館藉由提供服務獲得穩定的營運經費,是西野館長推出「Museum in Motion」計畫(圖5)的初衷。此計畫規劃在合作學校內架設資訊傳遞機台,由館方傳遞研究資訊給各校,從合作的第二年起向學校收取服務費。收取服務費之舉,似乎有違博物館的公共教育倫理?而同樣作為教育單位的學校是否有經費購買服務?西野館長表示,在日本,科學教育表現出眾的學校,會獲得政府提供的研究經費,學校可藉由此筆經費與博物館合作,讓「Museum in Motion」計畫有執行的可能。此處值得借鏡思考的是,台灣的博物館如何以更主動且即時的方式,加強博物館教育和各級學校的連結。

圖5 「Museum in Motion」計畫,規劃在合作學校內架設資訊傳遞機台,讓學校教育和博物館經營相得益彰(資料來源:西野嘉章;攝影:田偲妤)。

 

提供企業展覽服務也是提高典藏活用效率、擴大事業規模並獲取營運經費的策略之一。「Office Mobile Projects」(圖6)促成博物館與企業簽訂長期合作契約,博物館配合企業空間與環境,定期提供相對應的典藏與展覽服務,改善企業冷冰冰的辦公環境、賦予人文氣息與藝文薰陶。企業可因此獲得減稅優惠,而博物館內的策展人、研究生、實習生也可累積策展經驗和展示組件內容,用以迅速應對未來的合作計畫。

圖6 「Office Mobile Projects」促成博物館與企業簽訂長期合作契約,博物館配合企業空間與環境,定期提供相對應的展覽服務(資料來源:西野嘉章)。

 

循環利用X展示設計

許多博物館在展覽結束後即丟棄大量的展台、展櫃、展板等用具,等下次辦展時再重新製作一批,一來一去之間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如何循環利用有限的資源,發揮其最大效益,一直是西野館長的經營哲學。西野館長時常將品質與設計感不錯的展覽用具,或是東京大學即將丟棄的物件家具回收再利用,例如:從金澤21世紀美術館回收一套展台與展櫃;重複使用一套可拆卸式展板,為了遮掩展板上的磨損痕跡,特意將展品不規則排列,營造出特殊的視覺效果(圖7)。在培養年輕策展人時,西野館長要求他們從東京大學尋找即將丟棄的家具、標本或資料等物件,應用這些物件策畫一場精采的展覽。如何從廢棄物中找到可發揮的特點,在在考驗策展人的真本事(圖8)。

圖7 重複使用一套可拆卸式展板,為了遮掩展板上的磨損痕跡,特意將展品不規則排列,營造出特殊的視覺效果(資料來源:西野嘉章)。
圖8 在培養年輕策展人時,西野館長要求他們從東京大學尋找即將丟棄的家具、標本或資料等物件,應用這些物件策畫一場精采的展覽(資料來源:西野嘉章)。

 

除了善用有限資源,創造新的資源時也必須考量其循環利用的可行性。西野館長從「Bus in the Box」一張長達13公尺的灰狗巴士海報獲得靈感,這張海報在展覽結束後可收進盒子裡保存,收納方便又機動性十足,如果每場展覽都可化身成一幅巨型海報,就可以四處帶著走,隨時進行博物館教育。「Museum in the Box」計畫(圖9)實現當初的構想,博物館為每場展覽拍攝360度的全景,再將其印刷成可收納的巨幅海報,在策畫巡迴國內外的展覽時,只要將海報一打開就可進行展覽,大大減輕典藏品搬運的風險,以及租用空間與聘僱人力的負擔。

圖9 「Museum in the Box」計畫實現當初的構想,博物館為每場展覽拍攝360度的全景,再將其印刷成可收納的巨幅海報,在策畫巡迴國內外的展覽時,只要將海報一打開就可進行展覽(資料來源:西野嘉章)。

 

行動博物館在台灣

台灣近年來也有許多行動博物館的案例,例如:新北市政府推出的「行動博物館計畫」,聯合市內六間公立博物館和圖書館,將主題式的展覽內容濃縮為一卡皮箱,讓博物館所守護與推廣的知識更加貼近民眾。國立故宮博物院和榮總新竹分院合作辦理「故宮藝想世界—關懷榮民方案」,故宮研究員帶著經典古文物的精美複製品,讓榮民伯伯們藉著欣賞文物,與藝術治療師一起深度回顧生命歷程,並親手製作專屬的故宮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酷獸來了」行動博物館車深入台灣各鄉鎮,以3D列印將館藏國寶和重要古物仿真再現,更結合AR實境和體感互動,讓平常較少接觸博物館的鄉親和孩童從玩樂中了解歷史文化與先人智慧。

台灣的行動博物館勇於跨出白盒子展示空間,以顯著的機動性深入社區、學校、醫院等多元場域,試圖讓典藏的價值發揮最大的公共效益,達到博物館教育和藝術治療等目的。然而,行動博物館除了強調上述做法,還必須確保整體計畫有中長期的規劃、考量收支平衡問題,而非如煙火般一閃即逝。物件與空間的應用也必須具備彈性和有機性,系統化一群可進行展示替換的典藏單元群,讓策展和研究工作可以不斷循環,盡量不產生多餘的成本負擔(西野嘉章,2016:67-75)。除了各館發展各自的永續經營策略,西野館長還建議,我國的館與館之間應該放下本位主義與競爭心態,以追求全民的公共性為依歸,建立多館結盟機制,重新盤整各方缺乏和擁有的資源,以合作分工的方式共同推展博物館事業。

盼望整場論壇所欲傳遞的概念與案例可以啟發眾人對行動博物館更多元的認識。行動博物館概念並非全盤否定大型場館、地方藝術季等以吸納參觀人潮為主要經營策略的努力,兩種不同的經營策略都有其值得重視之處。行動博物館的核心關懷源自對公共資源的珍視,永續經營之道只是其中的程序,最終目標在於達成博物館被賦予的使命,而這樣的使命將有益於全人類的發展。

 

註釋
  1. Intermediatheque是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的分館之一,主要營運經費來自日本郵便株式會社。Intermediatheque意指「中間媒體實驗館」,除了具備博物館的典藏、研究、展覽、教育等基本功能,更致力於跨越傳統博物館的範疇,將典藏與空間橫向連結多元領域與教育活動,扮演創意孵化器的角色。

 

參考文獻

 

閱讀更多系列文章:【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