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最新消息

【博物之島專文】給下一場天災的備忘錄: 氣仙沼市東日本大震災遺址與傳承館與岩手海嘯紀念館展示分析

高田松原海嘯復興祈念公園內,岩手海嘯紀念館一旁保留的建築遺構(許擎攝影) 作者:許擎(國立臺灣博物館計畫助理) 2024年元旦,日本能登半島發生地震與海嘯災情,不禁令人想起東日本大震災,又或喚醒臺灣人對921大地震的記憶。天災從未離我們遠去,在重大災害議題中,博物館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發揮什麼樣的功能呢?…

臺大博物館:113年3月2日-5月11日【『知識傳播-活動設計』專案訓練課程】

「知識傳播-活動設計」專案訓練課程由本校動物博物館主辦,校史館協辦,文化部計畫指導,自104年9月開始每學期舉辦,已邁入第22屆。內容包含解說詮釋設計工作坊以及臺大假日兒童博物館,理論與實務結合,實踐專業知識的傳播推廣。 招募對象:博物館相關人員及志工、大學內的教職員及學生。 活動目標:學員在工作坊中學習主題發想、觀察及引導解說技巧,依照自己的興趣或專業,自行規劃出一個教育活動,在臺大假日兒童博物館活動中對親子及一般大眾進行解說。 第22屆主要活動時程:…

【博物之島新訊】探索博物館中的怪奇物語!在英國「疾病至死亡博物館」體驗黑暗過去

英國疾病至死亡博物館是Covid-19疫情後新開幕的主題博物館,主打負面感官體驗,從而認識中世紀至今的醫療發展歷程。(疾病至死亡博物館 提供) 應元宜(藝文工作者、倫敦聖馬丁學院敘事環境碩士生) 【內容警告:部分照片含有些許血腥內容】 「準備好迎接…難聞的氣味、噁心的血腥、一點魔法以及大量的科學發現」(Prepare yourselves for……bad smells, gross gore, a bit of magic and a lot of science and…

【博物之島新訊】新加坡土生文化館探索Peranakan的多元融合與碰撞!

土生文化館於2023年2月17日重新開幕,圖為三樓展區呈現土生族群的風尚文化。(新加坡土生文化館 提供) 吳妙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土生」(Peranakan)一詞,源自於馬來語的「anak」(孩子),其延申含義是「在本地出生的人」,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為娘惹。在十九世紀海峽殖民時期(Straits Settlements)【註釋1】,自中國移動至東南亞的男性,與當地女子結婚的後代被稱爲土生華人(Peranakan…

郵政博物館:2024/3/15-2024/9/1 【飛羽映像郵票特展】

飛羽映像郵票特展 臺灣因地理位置、氣候及地形環境等得天獨厚的條件,擁有豐富多樣的鳥類資源,為介紹鳥類之美,本特展由郵政博物館、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及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聯合主辦,展出鳥類主題相關郵票及攝影作品,歡迎蒞臨欣賞。 展覽期間:113年3月15日至113年9月1日 展覽地點:郵政博物館高雄館(高雄市三民區建國三路2-2號2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每週一及民族掃墓節、端午節休館)…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24/3/1-2024/4/30【2024年臺灣能-永續能源創意實作競賽開始報名啦!!】

2024臺灣「能」-永續能源創意實作競賽開跑囉!能源與生活息息相關,守護資源更是人人有責,無論您是實作巨匠或是剪片鬼才,永續能源競賽絕對是您實踐創意的機會,更有高額獎金等您來挑戰!歡迎國中、高中職與大專學生參加,趕緊掃描QR code報名競賽! 因近年各個國家提出「淨零碳排」的行動目標,為達到該目標,各界積極推動及轉型,從根本改變民眾生活及產業生產方式,朝淨零碳排及綠色永續目標邁進。…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24/03/03【第21屆週日閱讀科學大師講座/探索太空嶄新藍圖】

第21屆週日閱讀科學大師講座/探索太空嶄新藍圖 講座地點: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南館 國際演講廳 全球太空產業興盛蓬勃,自立方衛星崛起、低軌衛星通訊網絡、火箭回收、太空短期旅行等引領潮流,太空領域的未來前景無可限量。由國科會連續補助第21屆的週日閱讀科學大師講座,於113年3月3日上午10時邀請國家太空中心陳維鈞太空技術應用處陳維鈞處長,主講「探索太空嶄新藍圖」,期能讓我們瞭解國家繪製這張碩大的太空藍圖。 任職於太空中心的陳維鈞處長,曾在國家太空中心 TASA…

【博物之島新訊】丹佛美術館以藝術創意活動打造熟齡友善的學習樂園!

「手邊藝術」學習盒中的創作活動,將藝術活動帶到年長者身邊。(Images © and courtesy of the Denver Art Museum.) 劉曉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六十歲以上成年人約有14%患有精神障礙,其中孤獨和社會孤立是兩大影響心理健康的危險因素。臺灣2025年將成為超高齡社會,在每五個人就有一位年滿六十五歲的社會環境下,博物館界該如何因應? 貼近年長者的需要,從認識「衰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