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最新消息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教育委員會、友善平權委員會:博物館教育「最佳實踐準則」工作坊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教育委員會、友善平權委員會將在11月16日聯合舉辦活動!邀請ICOM-CECA國際博物館協會教育與文化活動委員會(ICOM Committee for Education and Cultural Action,簡稱ICOM-CECA)主席Marie Clarté O’Neill教授帶給我們講座與工作坊。 _ 時間:2023/11/16(四) 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主講者:Marie-Clarté O'Neill…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第21屆週日閱讀科學大師講座—歡欣煩惱 都是大腦
從遠古時代大腦不受重視,推展到大腦其實定義了人類自己;詳述大腦具體運作機制的偶然發現,延伸而及抽象的記憶、感情產生的必然原理。由國科會連續補助第21屆的週日閱讀科學大師講座,於112年11月05日上午10時邀請新光醫院神經科汪漢澄主治醫師,主講「歡欣煩惱 都是大腦」,一同窺視人類演化史上的終極奧祕。…
【博物之島新訊】為國家故事的話語權而戰!烏克蘭戰爭藝術特展
烏克蘭藝術家Maryna Solomennykova 作品Madonna of Kyiv,其靈感來自於一張社交媒體瘋傳的照片。2022年2月25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第二天,匈牙利記者András Földes在基輔地鐵站內拍攝到一位正在哺乳的年輕母親,當時地鐵站已成為城市居民的避難所。Maryna Solomennykova認為,這名帶著孩子的婦女,象徵著所有躲避俄羅斯襲擊的烏克蘭母親。(© Bode Museum- Timeless Contemporary…
臺師大梁實秋故居:【立冬進補—十全大補湯】
一年之中,立冬是冬季第一個節氣,也代表著冬季的開始。立冬前後是最佳的進補時機,最佳進補的中藥材莫過於「十全大補湯」。十全大補湯由四物(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加上四君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再加上肉桂、黃耆,十種藥材既補氣又補血,還能溫陽禦寒。…
2023 FIHRM-AP 年會:「共振人權:亞太博物館與社群協力」
2023 FIHRM-AP 年會「共振人權:亞太博物館與社群協力」報名開跑!…
開放博物館:【眾樂之堂:中山堂】數位展
文化部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歷時一年半合作籌備「數位典藏國際策展計畫」,現於開放博物館盛大展出。以多語化引領國際深入探索臺灣的多元風貌,歡迎您上線體驗,感受數位時代帶來的豐富文化饗宴! 「臺北市中山堂」原為日治時期「臺北公會堂」,竣工於1936年,它見證了日本投降、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等歷史事件,是臺灣政權更迭與文化轉型的重要據點,同時它也是孕育民歌、現代舞、電影等藝文活動的搖籃,及庶民閒暇之餘看星星、理髮、約會的處所。…
【博物之島新訊】人類終將離開地球?日耳曼國家博物館「移民歷史與未來」特展
日耳曼國家博物館(das 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視野:移民歷史與未來(Horizons. Histories And Futures of Migration)」特展探討移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圖為Per-Anders Pettersson的攝影作品「帶著驢子的兒童難民(Child Refugee with Donkey),2007。 作者:楊蕬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圖像設計及文字工作者)…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能成為「連結當下」的魔鏡? 側寫人權館「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覽中,播放訪談烏克蘭人的影片,使臺灣觀眾更加理解他們在戰爭中的行動與想法。(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作者:施承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助理教授)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註1】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烏克蘭女性與性別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Women's and Gender…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物的力量–以蒐藏發展博物館公民參與」系列講座2
…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淺山樟力-臺三線上原客焗腦展」
昔日臺三線西北部的淺山地帶是擁有豐富樟樹資源的地區。這些資源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吸引了國際列強、政府、地方資本家和漢人移民進行山地開墾,使得當時的臺灣成為全球最大的樟腦生產地。 隨著19世紀樟腦產業的蓬勃發展,牽動著多元族群在淺山地帶交會與競合。因此,本展覽將以中北部地區的樟腦產業作為起點,探討世界經貿和族群間焗腦的互動關係。 期冀重現這段歷史的文化記憶,並傳達對不同族群的尊重和土地關懷,體現多元族群互為主體的史觀敘事。 _ 時間:2023/9/20-202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