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最新消息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9/12/18 -2020/8/30【石光足跡-臺灣第一座水泥廠的前世今生】

【石光足跡-臺灣第一座水泥廠的前世今生】 ❉展覽簡介 臺灣近代水泥工業的發展,以淺野水泥為開端,壽山豐富的石灰石資源,讓這塊土地與水泥產業有緊密的關係,一直持續到戰後的台灣水泥公司,百年的歲月時光,直到政府停止西部礦區的採礦權,臺灣最早的水泥廠,就此告一段落。…

【博物之島新訊】區域博物館驚豔!活絡的日本社區與生態博物館網絡

大阪平野町博物館與社區居民策畫的文化迎賓活動 作者∕攝影:賴維鈞(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ICOM ICR副主席2019-2022) 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Regional Museums; 簡稱ICR)2019京都年會主題為「區域博物館促進文化及自然資產的可持續性利用」(Regional museums encouraging sustainable use of cultural and natural…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9/12/18- 2020/01/01 【玩色王如茵創作個展】

【玩色王如茵創作個展】 ❉ 展覽內容: 執筆30年的藝術家王如茵,首次發表運用色彩傳達對大自然與生命的熱愛。主題系列作品-燃燒的城市透過刀與筆,展現內心對文明進步帶來的暖化、生態浩劫的憂慮與深切。希望透過作品的詮釋與訴說,喚醒人群對生態環境變化應該有的省思及感恩。 「玩色王如茵創作個展」訂於108年12月18日至109年1月1日在中正紀念堂 一樓藝廊。歡迎參觀! ❉ 展覽日期: 108年12月18日至109年1月1日 ❉ 展覽地點: 中正紀念堂 一樓藝廊 ❉…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9/12/12- 2020/01/05【山水真如、氣韻生動─曾得標的膠彩世界】

【山水真如、氣韻生動─曾得標的膠彩世界】 ❉ 展覽內容: 曾得標老師是促使膠彩創作在台灣的穩定發展的重要推手,本次完整展出曾老師歷年來精采創作共165件,從他的創作,可以欣賞、感受到藝術家表達山水真如、膠彩色澤變幻萬千、氣韻生動之境界,更讓人看到臺灣膠彩未來創新方向及多樣變化的發展能量。 「山水真如、氣韻生動─曾得標的膠彩世界」訂於108年12月12日至109年1月5日在中正紀念堂 1展廳。歡迎參觀! ❉ 展覽日期: 108年12月12日至109年1月5日 ❉…

【博物之島新訊】想讓雕像替你表情達意嗎?藝術英國徵集新雕像表情符號

作者:王惇蕙(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藝術英國(Art UK)是成立於2002年的文化教育慈善機構,2019年起將分佈英國各處的雕像數位化,近日更是推出以雕像為題材的表情符號(emoji)競賽,徵集有趣、有梗的表情符號,強化雕像作為人們共通語言的可行性。 對現代人而言,表情符號不只能豐富文字的趣味性,其中的意涵更是多元。目前最廣為人知的雕像表情符號僅有兩個:復活節島摩艾石像(Easter Island head)、美國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博物之島新訊】美術館怎麼跟企業合作?從空間應用轉向策展思維

GINZA SIX塩田千春〈六艘船〉 作者∕攝影:張吏爵(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生) 藝術文化與企業組織的合作,能起到扶持藝文發展、資源整合應用及提升附加價值等效益,有合作契機的二者,卻時常因文化與經濟價值的觀念落差,落入二元對立的窠臼。如何搭建彼此的溝通橋樑,達到互利雙贏的局面?了解雙方需求的藝文中介者扮演關鍵角色。…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人必知的文資管理知識(I)事實上,沒有所謂文資這樣的東西

我們認知世界和文資時所抱持的歐洲本位與西方態度,讓我們僅將注意力置於物件之上,並將這樣的觀念加諸他人。圖為朝生態博物館管理邁進的斐濟人民。(Darko Babić提供) 作者:Darko Babić(ICOM ICTOP人才培訓委員會主席) 編譯:田偲妤、呂繼先 本系列專文「博物館人必知的文資管理知識」,編譯自Darko Babić(ICOM…

【博物之島新訊】追求言行一致!行動派的博物館教育

CECA會場(謝文馨攝影) 作者:謝文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國際博物館協會的教育與文化行動委員會(ICOM-CECA, Committee for Education and Cultural Action)今年以「博物館教育的角色:支持自我與社會」(Roles of Museum Education: Supporting Self and Society)為主題,於9月2日至4日的ICOM京都大會共舉辦12場專題講座及實務案例發表。…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2019/11/12-2019/12/29【客家藝術進駐】

【客家藝術進駐】 ❉ 展覽內容: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不僅是學習客家文化的友善環境,更是客家生活經驗傳承的重要平台,今年邀請8位青年藝術家進駐客家文化中心場館,從「傳統文化」出發,以數位燈光技術、瓦楞紙、廢棄鋼材、回收塑料、田野調查等媒材,探尋人、時間、空間與客家文化之關係,創造一件件屬於都會客家的大型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