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館所最新活動

主客觀—跨域創作特展

當代藝術多元的創作媒材,提供藝術家們多樣述說感性的載體,更賦予觀眾多種不同視覺刺激模式的觀看體驗。 本次特展由獨立策展人蕭言軒策劃,邀請周志勇(油畫)、李懿宸(視覺設計/攝影)、邱俊維(雕塑/複合媒材)、廖家翊(漆藝/壓克力)、彭泰宏(藝術攝影)五位青年藝術家,就「主觀詮釋、客觀凝視」的概念,帶來不同立場跨域匯流的文化激盪。 《主客觀》既是本次展覽中觀察與觀看同步發生的兩種意義,更是為新世代的創意作註解,期待將展覽形塑為觀點交織的嶄新場域。   展覽時間…

北投文物館「東風西行—18世紀清三代外銷瓷流行歐陸」特展

台灣首次以清代康、雍、乾盛世外銷歐洲瓷器為主題的特展,即日起至8月13日在台北市北投百年古蹟博物館—北投文物館盛大推出。清三代外銷瓷長久以來在亞洲被忽視,其研究亦非常少。此次「東風西行—十八世紀清三代外銷瓷流行歐陸」特展,北投文物館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碗盤博物館、橄欖樹下文創有限公司及多位收藏家合作,為完整呈現近年來漸被亞洲國家重視的外銷瓷文物,特別匯集百餘件來自歐洲與台灣收藏家以及博物館的收藏,系統地展出難得一見的外銷歐洲的青花瓷和彩瓷珍品。 …

郵政博物館:這一片番薯地-豐饒之美特展

臺灣以農立國,農業是早期經濟發展的命脈,在進入工商業社會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農產品市場後,農業面臨衝擊,糧食自給率日益降低;為串起民眾與土地的情感,認識在地農業,規劃本特展,展示與「農業」主題相關郵票及早期農具,期呼籲大眾「吃當地」,多選用本土農產品,以行動支持農民發展特色產品,提升經營力,共同疼惜生態環境,減少碳足跡,落實友善環境。 展覽期間:112年4月1日至10月15日 展覽地點:郵政博物館6樓特展室 展覽內容:…

2023年文化遺產災害風險管理國際論壇

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 SDGs)係當今國際社會之共同願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於 2019年發布「 2030文化指標」報告書,首要指標即「遺產投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藍盾組織亦長期針對文化遺產的人為及天然災害風險管理問題,進行多面向研討。近年來俄烏戰爭、威尼斯及泰國洪水、巴黎聖母院及沖繩首里城火災等重大文化遺產事件,更使遺產與文物的危機回應、主動保護、災害準備及國際夥伴合作支持等備受關注。…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博物館從業人員Level Up計畫(第三屆) 】 (中部)

由文化部指導,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主辦,並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規劃執行「博物館從業人員Level Up計畫(第三屆)」(中部),配合國際博物館協會2022年主題「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與大眾共同發掘博物館為社會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希望透過系列課程,建構博物館的社會支持力量、典藏活用計畫、強化教育推廣多元方案,敬請相關人員踴躍報名參加! 【博物館從業人員Level Up計畫(第三屆) 】 (中部) ◆專業論壇◆…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月臺史博對話錄-陳偉智x鄭力軒:重訪臺灣研究先驅:──伊能嘉矩、陳紹馨,以及傳記作者們的對話】

眾多臺灣研究先驅中,伊能嘉矩之名如雷貫耳,《臺灣蕃政志》、《臺灣文化志》、《臺灣地名辭書》等作影響深遠,但現在的我們該如何反思他的遺產,以了解當代的臺灣?相對而言,「第一個臺灣人社會學博士」陳紹馨則幾乎不為大眾所知,最顯著的原因當然與臺籍菁英在日本殖民時期、戰後初期受到不同程度打壓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