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博物之島專文】直球對決:全球COVID-19疫情風暴VS.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臺灣館《台灣郊遊》普里奇歐尼宮展場,本屆策展人、國美館承辦人、佈展運輸等人員合影,右為《野長城》作品、左為《天然修道院》作品。(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授權) 作者:趙欣怡(國立臺灣美術館副研究員) 超越建築跨域思維的國家館 本屆國家館的主題依照大會策展人所提出之主題「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融入各國社會脈絡提出不同的觀點,各自在兩好三壞的疫情現況下,投出最具特色的球路。以下就幾個獨具特色的國家館進行分析。 (一)水比建築重要的「丹麥館」(DENMARK)…

【博物之島新訊】來博物館找幸福!英國文資機構將「幸福感」視為重要經營指標

提升幸福感逐漸成為英國文資機構的重要經營指標。圖為曼徹斯特美術館,推出多樣的「健康與幸福感」計畫。(Image by meg_nicol from Flickr, CC BY-NC-ND 2.0) 作者:王惇蕙(國立臺灣美術館教育推廣組) 英國遺產聯盟(The Heritage Alliance)和英格蘭安立甘宗教會保險公司(Ecclesiastical…

【博物之島專文】直球對決:全球COVID-19疫情風暴VS.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第17屆威尼建築雙年展Arsenale展場單一入口(趙欣怡 攝影) 作者:趙欣怡(國立臺灣美術館副研究員) 前言 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以下簡稱「威雙」)作為世界三大國際藝術展之一,原訂於2020年辦理的「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因義大利深受COVID-19新冠病毒影響,被迫宣布延至2021年,在全球疫情肆虐下,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為極少數決定以直球對決,持續舉辦的國際藝術文化活動。 文化經濟與人命存亡拉鋸戰…

【博物之島專文】擁抱多元觀眾的博物館資源箱,「Boom!」看史博館如何施展寶盒魔法

左起分別為史博館教推組組長辛治寧、黃倩佩、王惇蕙。(陳佳汝 攝影) 作者:王譯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陳佳汝(前破週報記者、臺大人類學系) 「Boom!」寶盒裡冒出了一陣白煙,瞬間幻化成史博館的典藏寶物。2018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開始休館,在教育推廣組辛治寧組長的帶領下,組員王惇蕙和黃倩佩研發分別專屬於孩童和長者學習的教具箱。A4大小的可攜式寶盒,以及其可針對不同族群與主題彈性變化的特性,是最大的亮點。…

【博物之島新訊】英國最早兒福機構&公共藝廊—倫敦育嬰堂博物館線上共享200年來的故事

倫敦育嬰堂博物館推出「共享故事、共享聲音」線上展,邀請曾在育嬰堂生活的長者、護理師、志工、實習生選取其中一件館藏,藉此連結並訴說他們的故事。(Shared Stories, Shared Voice participants, courtesy the Foundling Museum)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本文圖片由倫敦育嬰堂博物館(the Foundling Museum)授權使用 當新冠疫情開始大流行,倫敦育嬰堂博物館(the…

【博物之島新訊】開啟新世界的鑰匙—臺北當代藝術館「憑證入場」特展揭開門票的秘密

臺北當代藝術館《憑證入場》特展,延長展出至2021年7月18日。(臺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作者:林易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藝術作品大多數無法觸碰,而當它的門票擁有似乎可以觸碰到藝術品的想像(空間)時,此時它就像是一把鑰匙,進入這檔展覽的前奏。」策展人蔡胤勤如此定位當代館的門票。…

【博物之島專文】七步走!東區原文館齊步策展,帶你深入原民文化

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烈日疊影》特展(施承毅 攝影) 作者:施承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助理教授) 本文以2020年東區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簡稱原文館)聯合策展「七步走.找東C」為觀察對象,理解各館策展過程—從文化襲產轉化至敘事空間的展覽策略—如何利用展覽作為溝通媒介,達成與目標觀眾連結、交流的互動空間。〔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