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博物之島專文】臺灣精神與自由意識的演繹: 國美館「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展覽

走進國美館大廳映入眼簾的「臺灣土・自由水」標題與黃土水〈水牛群像〉作品。(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作者:李淇加、王詩婷、許芮禘(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吸引人不自覺向前凝視的黃土水〈甘露水〉像,在展覽裡抬頭迎著鎂光燈猶如剛出土般光潔。…

【博物之島新訊】由小見大—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典藏展:不期而遇的美好

吉野英理香〈JOBIM〉系列 ,2022。(Yoshino Erika, from the series JOBIM, 2022, Collection of the artist.) 作者:王欣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碩士) 隱身惠比壽花園廣場的東京都寫真美術館,若無留心還真沒發現入口。當循著指示前往,牆上大幅輸出的攝影名作和饒富趣味的縮寫「TOP MUSEUM」,揭示日本唯一的攝影與影像類綜合美術館正立基於此。…

【博物之島專文】臺灣故事整理術:專訪臺史博《觀・臺灣》前主編陳涵郁

臺史博陳涵郁介紹《觀・臺灣》。(郭冠廷 攝影) 作者:謝佳均(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走進專訪會議室,大桌上擺放2009年創刊至今的《觀・臺灣Watch Taiwan》,相疊起來高度不過三十幾公分,其中卻承載無數臺灣歷史與地方故事,以及幕後作者、編輯群難以計量的繁瑣流程與揮汗心力。刊物之後,是一位帶著書卷氣息、神采奕奕的女性——《觀・臺灣》第十期至第五十五期主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下簡稱臺史博)陳涵郁助理研究員。…

【博物之島新訊】行動!Museum For Future:德國博物館協會2023年會報導

德國博物館協會(DMB)年會於2023年5月7號至10號舉行,主題為「行動!博物館裡的氣候保護(Ins Handeln kommen: Klimaschutz im Museum)」。圖為金盞花。(Photo by Marina Yalanska on Unsplash) 作者:黃鈺娟(德國奧爾登堡大學博物館與展覽博士候選人) 德國博物館協會(Deutscher Museums Bund, DMB)年會於2023年5月7號至10號舉行,以「行動!博物館裡的氣候保護(Ins…

【博物之島新訊】還我星空:史密森國家自然史博物館「熄燈」特展

美國死亡谷國家公園(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的銀河。實際上,來自遠方城市(如拉斯維加斯)的光害還是照亮了地平線,影響我們觀賞銀河的感受。(Copyright Babak Tafreshi, TWAN) 作者:劉筱蕾(史密森學會自然史博物館人類學部門博士後研究員) *本文圖像由美國史密森國家自然史博物館(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授權提供…

【博物之島專文】今夜星光燦爛—香港文化博物館常設展《瞧潮香港60+》

香港文化博物館(張致堯 攝影) 作者:張致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對於臺灣的觀眾來説,即使未曾到訪香港,香港的流行文化卻已無數次造訪大家的生活:不分晝夜地在第四台播放的港產片、動聽卻聽不明白的粵語歌以及一個又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流行巨星,我們對香港的認識漸漸在這些光與影之間形成。那麼,香港人又如何理解屬於他們的流行文化呢?就讓我們透過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來一探究竟! 【博物之島專文】不只是聽歌——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