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博物之島新訊】喚醒非亞海洋的文明記憶:柏林「靛藍浪花與其他故事」特展

「靛藍浪花與其他故事:重新-定位非亞海和散居海外概念」(Indigo Waves and Other Stories: Re-Navigating the Afrasian Sea and Notions of Diaspora)特展(2023.4.6 - 8.13),以印度洋(又名非亞海)作為共同地平線,透過藝術作品,串起一段段分散歷史與文明的重新記憶。圖為藝術家Lavanya Mani作品《旅行者的故事(藍圖)(Traveller's Tales…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如何實踐永續性?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的多元減碳法門

菲爾德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近年將環境保護概念具體落實在能源、交通、餐飲減碳等方面,圖為博物館2012年設立的有機菜園「食寶園(Edible Treasures Garden)」。(© Field Museum) 作者:劉曉樺(自由作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日常生活中,愈來愈多人自備餐具、勤做資源回收,擁有多元使命的博物館又如何實踐永續性?位於美國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The Field…

【博物之島新訊】立體派藝術與時尚的對話!巴黎畢卡索美術館全新典藏展

巴黎的畢卡索美術館在近期推出了全新特展「慶祝畢卡索:新光點下的典藏品」,此展邀請了英國時尚設計師Paul Smith領銜策劃。圖為畢卡索美術館館長Cécile Debray和Paul Smith的合照。(© Voyez-Vous (Vinciane Lebrun))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西班牙藝術家巴勃羅·畢卡索(Pablo…

【博物之島新訊】史前館重新開幕!新常設展為友善平權與社會議題努力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於2023年5月19日重新開幕,建築空間再造以「友善親和」及「流動」重新打造通透舒適的參觀動線與體驗空間,圖為博物館中庭山之廣場。(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記者:郭冠廷、葉家妤(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編輯室)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歷經近3年建築再造與常設展更新,於2023年5月19日舉辦「在這裡…

【博物之島新訊】親近博物館的好日子!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再度聯手,推出「藝遊蔚徑。博覽群芳-科博館X國美館城市走讀」,經由實地導覽,促使觀眾認識連接兩館之間的臺中綠園道。(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作者:陳又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你知道博物館也有專屬節日嗎?每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自1977年由國際博物館協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博物之島專文】從未抵達,從未放棄:鄭莉蓉談故宮南院以藝術活動建立友善品牌

故宮南院「夏日親子藝術月」的互動體驗區均以當期展覽內容為基礎進行規劃設計,圖為2022年的「景泰藍體感迷宮」與「鬥彩實驗室」(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提供)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從未抵達,從未放棄。」年紀輕輕、帶著書卷氣息的鄭莉蓉,引用了左翼詩人和劇場工作者——鍾喬老師的話,表達內心深沉的決心。…

【博物之島新訊】閒步昔日時光—新芳春茶行「日日大稻埕:大稻埕歷史照片特展」

新芳春茶行位於車水馬龍的民生西路上,鄰近大稻埕迪化街,是以茶葉發展史為展示主題的博物館,目前展出《日日大稻埕:大稻埕歷史照片特展》(2023/04/12-2023/08/31)。(戴秉儒 攝影) 作者:戴秉儒(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臺北民生西路上佇立著一幢歷史悠久的建築,黃色面磚與檜木門扉相互映照,門上題有「芳尋顧渚」、「春採蒙山」二句聯對,它是新芳春茶行,臺北市少數保存狀況良好的住商混合洋樓,自1934年落成後,見證長達70年臺灣茶葉發展史的興衰。…

【博物之島新訊】尋回熒熒流星: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日治時期新劇運動」特展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新時代大登臺:日治時期新劇運動浪潮」特展。(葉家妤 攝影) 作者:葉家妤(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執行編輯)、林琮穎(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計畫助理) 「與劇本內容不符,注意!中止!」戲演到一半,演員卻被警察強行帶走檢束,臺下眾聲喧嘩,只留下舞臺「文化向上,破除迷信」四個字……這是日治時期「新劇」的上演場景,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流星般的10年:臺灣新劇浪潮…

【博物之島新訊】社會設計,百年之道!荷蘭建築與設計博物館特展

荷蘭鹿特丹曾因納粹轟炸進行大規模重建,使其成為二戰以來前衛建築師揮灑創意設計的最佳舞台,亦是建築與設計博物館(Het Nieuwe Instituut)設址的最佳地點,圖為館舍外觀。(© Het Nieuwe Instituut Photo Petra van der Ree) 作者:吳昀慶(阿姆斯特丹研究院都市分析、設計及工程學程研究生) 鹿特丹的建築與設計博物館(Het Nieuwe Instituut),可謂荷蘭建築設計軟實力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