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專文
【博物之島專文】如何創造雙贏的開放價值?「博物館的未來:開放進行式」講座紀實
「博物館的未來︰開放進行式」講座以博物館數位轉型與開放授權為核心,邀請國內博物館開放文化實踐者分享各方經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提供) 作者:鄭珮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面對數位時代的開放趨勢與全球疫情衝擊下的變革,博物館如何運用數位功能為館舍加值?博物館開放的意涵及價值為何?又有哪些館舍開放的方式值得參考呢?為了響應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未來:復甦與新象」(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博物之島專文】防範蟲蟲危機!英國西南博物館發展計畫推出蟲害防治夥伴專案
防範蟲蟲危機!英國西南博物館發展計畫推出蟲害防治夥伴專案(Credit: South West Museum Development) 作者:郭怡汝|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所長 *本文圖像及動畫感謝South West Museum Development授權提供…
【博物之島專文】給寫作初心者的指南:博物館寫作好手的無私分享!「線上書寫—博物館寫作的零度」講座紀實
給寫作初心者的指南:博物館寫作好手的無私分享!「線上書寫—博物館寫作的零度」講座紀實(郭冠廷 繪製) 文:謝孟容(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研究生) 網路早已是博物館重要的知識傳遞管道,自媒體的誕生推翻過往僅能透過單一媒體發聲的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媒體,掌握寫作即掌握與大眾溝通的能力!…
【博物之島專文】山林的光照與陰翳:藝術如何轉譯森林史?
嘉義市立美術館《由林成森》展覽主視覺與入口(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作者/攝影:葉家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如何捍衛文化權利?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2021線上年會報導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年會(Credit: FIHRM) 作者/攝影:謝佳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Everyone has the right freely to participate in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community, to enjoy the arts and to share in scientific advancement and its benefits. —— 《世界人權宣言》(The…
【博物之島專文】關於冷戰的殘存──藝術如何看見冷戰?
姚瑞中、鄭鴻展《中國寶塔(金夏沙恩色拉總統農工業園區)》一作,在「秘密南方」展覽中以微縮模型再現臺灣農耕團於剛果共和國所建之宮殿式建築。(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作者:蔡雅祺(國家人權博物館典藏研究暨檔案中心組員)…
【博物之島專文】文協精神巡禮!走進博物館與百年前歷史相遇
文協精神巡禮!走進博物館與百年前歷史相遇(田偲妤 攝影) 作者/攝影:田偲妤…
【博物之島專文】幽暗步向光明的人權之旅—以色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的創傷修復術
以色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是建構國家認同的場域,也是治療社會集體傷慟的追念之處。圖為紀念受難者的「名字堂」。(Credit: Israel_photo_gallery, CC BY-ND 2.0, via Flickr) 作者:潘錦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小國聖/盛業—為什麼又是以色列?…
【博物之島專文】泛.南.島藝術祭:海洋與島嶼交織而成的南方樣貌
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2013-2017,〈跳島創作計畫〉系列作品。(莊婷雅 攝影) 作者/攝影:莊婷雅(英國萊斯特大學藝術博物館與美術館學碩士) 今年夏天,高雄市立美術館以南台灣作為宏觀視野的立足點,開啟一場屬於全球南方(Global…
【博物之島專文】各國藝術如何在展覽中對話?從特展「畫筆下的帝國」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跨國對話展覽模式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被賦予的定位為:(一)透過研究、教育與展示,為新加坡、東南亞與世界藝術創造對話空間;(二)藉由出色的典藏與創新的活動,在歷史建築中創造難忘體驗;並最終締造一個富有創意、思考能力與包容性的社會。(林易萱 攝影) 作者/攝影:林易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