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專文
【博物之島專文】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如何訴說部落的故事? 專訪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柯玉卿(ubange·Aruladenge)
魯凱文物館「憶起記路kinulane吉露部落故事地圖共作展」(至2023/3/31止),由國立屏東大學「吉露部落文化地圖」團隊、吉露青年力製作之霧臺鄉「遷移的Kinulane 3D立體地圖」。(郭冠廷 攝影) 記者:謝佳均(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博物之島專文】從數據預見未來:人口危機下的博物館趨勢與挑戰
高齡化、少子化,博物館如何因應人口結構的變化?(Photo by Ryoji Iwata on Unsplash) 林詠能(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教授)…
【博物之島專文】自然本色色:生態藝術策展中的性史書寫
安德熙·喬丹,2021〈蟲:陸生、夢幻與濕〉局部。(©Photo: Daniel Vincent Hansen)/ Anne Duk Hee Jordan: The Worm - Terrestrial, Fantastic and Wet (2021), detail. Multimedia installation with sculptures, black light, video 12’51” (in collaboration with Pauline…
【博物之島專文】千里之行,始於「筆」下: ICOM博物館大會攻略!參與經驗和報導技巧講座紀實
「ICOM博物館大會攻略!參與經驗和報導技巧」講座以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大會參與為核心,邀請多位國際研討會前輩分享參與經驗與建議。(歐陽德 設計) 作者:鄭珮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博物之島專文】人類演化研究早期先驅者: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
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常設展。(©Evolutionsmuseet) 作者:劉德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退休研究員) 瑞典百年來的人類演化研究:烏普薩拉大學演化博物館 每年十月,是公布諾貝爾獎得獎者的時間。2022年「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的得主是,研究尼安徳塔人基因組的瑞典籍遺傳學家Svante…
【博物之島專文】公共博物館時代的登場: 第十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研討會專題演講報導
何謂博物館的公共性呢?(Photo by Calvin Craig on Unsplash) 作者:林婷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時代更迭,世界發展迅速,和社會關係緊密的博物館面臨的課題愈加多元,也因應社會動態不斷審視及調整自己的定位,思考博物館的各種可能性。2022年10月27日及28日,第十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開,以「公共博物館學」為核心,探討公共性、新性與方法論的想像及實踐。本次大會邀請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的菅豐…
【博物之島專文】在勞動之島,為勞工的汗水發聲!專訪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李映萱課長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是全臺唯一的勞動主題當代博物館,關注勞工與移民/工的勞動權益。(勞工博物館 授權) 記者:郭冠廷(文化部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陳佳汝(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吸一口港都的風,手持榔頭的巨大勞工公仔反射豔陽、閃閃發光,高雄市勞工博物館(下簡稱勞博館)在愛河畔陪伴勞動者迎接每一個揮汗奮鬥的日子。 「浮球其實是港口外籍移工的『存錢筒』,也是緊急救助金的來源,因為這是他們最容易取得的物品!切個開口就可以用,很特別吧!」…
【博物之島專文】正視讓人不安的歷史: 倫敦衛爾康博物館關閉「藥師(the Medicine Man)」常設展
衛爾康博物館於2007年開幕的常設展「藥師(the Medicine Man)」(Credit: Installation shots of Medicine Man. 2021-2022. Stephen Peacock. Wellcome Collection. London.) 作者:王欣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碩士) 衛爾康博物館(Wellcome Collection)在2022年11月25日於推特宣布,基於館方政策與回應當代潮流,將關閉其常設展「藥師…
【博物之島專文】殖民建築中的平權故事?澳洲舊財政部大樓博物館歷史展示
墨爾本當地的學校團體,在澳洲舊財政部大樓前慶祝3月21日的「和諧日」,傳達社會多樣性與種族和諧。(©Courtesy Old Treasury Building, Melbourne, Australia.) 記者:謝佳均(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22年博物館文化民主國際研討會以「參與、合作、近用、平權」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一同探討博物館如何在不同面向的實務工作中實踐文化民主(cultural…
【博物之島專文】以變應萬變!博物館「變革力與堅韌性」國際研討會紀實
It’s time to change. (Photo by SomeDriftwood, flickr, CC BY-NC 2.0) 作者:李竺恩(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藝文工作者) 面對當代社會、環境、政治的急遽變動,博物館何以回應與調適變化帶來的衝擊,甚至從中發起新的變革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