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專文
【專文】展示搖滾再現批判: V&A博物館的PINK FLOYD回顧展
展場設計概念來自專輯「籓籬之鐘」 (The Division Bell) 封面設計 撰文:陳佳汝 (關鍵評論專欄,前破報記者)、陳佳利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1970年代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前衛藝術搖滾團體─平克佛洛伊德回顧展 (Pink Floyd Exhibition- Their Mortal Remains),2017年於倫敦的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以下簡稱V&A)…
【專文】ICOM-NATHIST的臺北宣言和生物保育
橙腹樹蛙(作者: 白欽源 。資料來源: 漫步在森林的氣味裡 ,發布於臺灣生命大百科。) 撰文:周文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館長) 國際博物館協會的自然史博物館委員會 (lCOM-NATHIST)…
【專文】由博物館帶動的可持續未來
位於倫敦的設計博物館2010年舉辦「可持續的未來」(Sustainable Futures)特展,展示設計在城市、能源、經濟、物質、食物等方面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攝影/ Luke Hayes) 撰文: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
【專文】與人民共構的博物館地方學
「扛茨走溪流」活動召喚人心與歷史意識 撰文:陳怡菁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助理研究員) 文化政策下的地方學 …
【專文】博物館的定義:從21世紀博物館的社會現象反思
撰文:陳國寧 (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19世紀的亞太地區廣受歐美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入侵,博物館事業也同時展開。亞太博物館的形式承襲自歐美,至今兩百餘年了,博物館文化正融入各國主流文化中,並因各自的社會需求、科技發展與政府政策而產生許多不同的博物館,其作用與功能一直向外延伸。如今的博物館呈現出的文化現象有何特徵?在亞太人民的心目中博物館是什麼樣的機構?國家相關法規對博物館的定義是否包含自身文化特性?本文將就上述的議題檢視國際博物館協會 (International…
【專文】新博物館典範開拓者:帕慕克和純真博物館
帕慕克:「我出生的城市在她兩千年歷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孤立。她對我而言一直是個廢墟之城,充滿帝國斜陽的憂傷。」 撰文:張譽騰 (佛光大學講座教授) 2014年5月17日,國際博物館日前夕,土耳其「純真博物館」(Museum of Innocence) 獲得歐洲博物館獎 (2014 European Museum of the Year Award)。這是由英國博物館學家肯尼斯.賀森 (Kenneth Hudson)…
【專文】博物館如何看待與反應外在巨大自然或社會衝擊課題
撰文: 賴維鈞 (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ICOM-ICR現任理事) 2017年初,國際博物館協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資產相關單位一起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籌辦了「區域博物館於地震後協助重建地方社區的角色」特別計畫,來自包括中國、尼泊爾、日本、臺灣、希臘、義大利、以色列、斯洛維尼亞等各地博物館同仁聚集開會並就相關行動策略進行反思與分享。…
【專文】解構殖民:畢卡索與當代非裔藝術家之相遇
作者/攝影: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2018年,加拿大蒙特婁美術館 (Musée de Beaux-Arts de Montréal)推出〈從非洲到美洲:面對畢卡索,過去與現在〉 (From Africa to the Americas: Face-to-Face Picasso, Past and Pre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