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專文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靈魂急轉彎?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疫情下的線上兒童教育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利用休館期間將教育活動線上化,圖為拍攝〈藝術中的故事〉活動現場。(Photo credit: Soh Ling Hui) 作者:黃莉婷(高雄市立美術館教育暨公共服務部) 「教育」為博物館靈魂,是許多博物館人心中深深的信念; 「博物館教育」創造人與人相遇的機會,是連結博物館與觀眾成為朋友必要的存在。 疫情效應下的博物館教育…

【博物之島專文】溫柔而堅定的變革—澳洲博物館掀起工藝行動主義風潮

1992年「愛滋病紀念拼布被計畫」活動現場(Photo by Elvert Barnes, CC BY 2.0) 作者:李竺恩(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碩士班) 行動主義並非總是具有激進的對抗性,如同織品,柔軟的方式也能開啟有力的變革行動。本文將介紹工藝行動主義(Craftivism)的概念與其產生脈絡,並分享澳洲民主博物館「#世界人權宣言 拼布被計畫」、南澳民主中心「刺繡與抵抗」參與計畫,討論這兩個實踐案例如何作為一種變革手段,進而為博物館開啟倡議活動。 …

【博物之島專文】直球對決:全球COVID-19疫情風暴VS.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臺灣館《台灣郊遊》普里奇歐尼宮展場,本屆策展人、國美館承辦人、佈展運輸等人員合影,右為《野長城》作品、左為《天然修道院》作品。(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授權) 作者:趙欣怡(國立臺灣美術館副研究員) 超越建築跨域思維的國家館 本屆國家館的主題依照大會策展人所提出之主題「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融入各國社會脈絡提出不同的觀點,各自在兩好三壞的疫情現況下,投出最具特色的球路。以下就幾個獨具特色的國家館進行分析。 (一)水比建築重要的「丹麥館」(DENMARK)…

【博物之島專文】直球對決:全球COVID-19疫情風暴VS.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第17屆威尼建築雙年展Arsenale展場單一入口(趙欣怡 攝影) 作者:趙欣怡(國立臺灣美術館副研究員) 前言 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以下簡稱「威雙」)作為世界三大國際藝術展之一,原訂於2020年辦理的「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因義大利深受COVID-19新冠病毒影響,被迫宣布延至2021年,在全球疫情肆虐下,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為極少數決定以直球對決,持續舉辦的國際藝術文化活動。 文化經濟與人命存亡拉鋸戰…

【博物之島專文】擁抱多元觀眾的博物館資源箱,「Boom!」看史博館如何施展寶盒魔法

左起分別為史博館教推組組長辛治寧、黃倩佩、王惇蕙。(陳佳汝 攝影) 作者:王譯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陳佳汝(前破週報記者、臺大人類學系) 「Boom!」寶盒裡冒出了一陣白煙,瞬間幻化成史博館的典藏寶物。2018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開始休館,在教育推廣組辛治寧組長的帶領下,組員王惇蕙和黃倩佩研發分別專屬於孩童和長者學習的教具箱。A4大小的可攜式寶盒,以及其可針對不同族群與主題彈性變化的特性,是最大的亮點。…

【博物之島專文】七步走!東區原文館齊步策展,帶你深入原民文化

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烈日疊影》特展(施承毅 攝影) 作者:施承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助理教授) 本文以2020年東區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簡稱原文館)聯合策展「七步走.找東C」為觀察對象,理解各館策展過程—從文化襲產轉化至敘事空間的展覽策略—如何利用展覽作為溝通媒介,達成與目標觀眾連結、交流的互動空間。〔註1〕…

【博物之島專文】當代戰疫現場—英國博物館成為疫苗接種中心,勇於迎接後疫情時代!

倫敦科學博物館於今年3月11日以疫苗接種中心重新對外開放。(© Science Museum Group) 作者:林宜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英國博物館為何變成醫療現場?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與疫苗話題升溫之際,一則國際新聞報導英國皇室的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分別在5月20日與29日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他們公開了照片呼籲國民踴躍響應政府的疫苗接種計畫。引起筆者注意的是,他們接種的地點竟是在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博物之島專文】原民館如何處理困難歷史?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烈日疊影」特展之嘗試

作者:方鈞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2020年10月21日於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下簡稱「海端館」)開幕的「烈日疊影:何昧典藏早期海端鄉影像故事展Buia tu haningu tu hansiap tu laihaiban」(下簡稱「烈日疊影」),展出32幅橫跨1920年代末至1960年代關於臺東布農族的歷史照片。這批照片由何豊國先生提供,為其祖父何昧先生留下,由海端館館員Langus Lavalian(邱夢蘋)、Bu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