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深入死藤水藝術的心靈奇境!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薩滿幻象」特展

秘魯Shipibo-Konipo族藝術家Chonon Bensho刺繡作品《Moatian jonibo》將薩滿治療中的圖騰運用於當代創作中。(布朗利河岸博物館 提供)

作者:陳宛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謝佳均(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執行編輯)

位於巴黎左岸的國家布朗利河岸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以其來自非洲、亞洲、大洋洲等地的百萬件蒐藏聞名。2023年11月推出「薩滿幻象-秘魯亞馬遜的死藤水藝術」特展(Shamanic Visions, Ayahuasca Arts in the Peruvian Amazon)帶領觀眾探索秘魯亞馬遜部落死藤水藝術的產生與影響,並以數位裝置使觀眾親自體驗致幻感受。

展覽聚焦秘魯Shipibo-Konipo族人,他們認為「死藤水」(Ayahuasca)是一種調節精神世界的植物,被廣泛用於薩滿治療。治療過程將草藥以氣體或液體的形式進入參與者體內,刺激其視覺、聲音、嗅覺和觸覺,目的是為「淨化」靈魂。

薩滿(Curandero)(即薩滿信仰中的治療者)便會根據其感知的幻象,解讀圍繞在參與者身邊的訊息:一個健康的人周圍會有芬芳的空氣以及明亮、繽紛的圖案;而一個不健康的人則會顯示不好的氣場和扭曲的圖案。這類隱含著願景、警示或者預言的幾何圖像大量地出現在族人的衣物、生活用品中,也成為當地藝術家創作的靈感來源。

裝飾於傳統服飾的死藤水藝術幾何線條。(謝佳均 攝影)

例如,族群運動者兼當代藝術家的Cecilia Vasquez Yui的動物陶塑,作品使用秘魯境內不同流域的土,混合古代陶片作為材料製作,試圖連起過去族人的傳統領域,裝飾於動物身上的死藤水傳統圖像,則代表族人與當地生態的精神相依的關係。

Cecilia Vasquez Yui的動物陶塑,創作期間也遵循死藤水儀式的準備:禁食、禁慾,並在創作時對著作品吟唱、吹吐煙霧。(謝佳均 攝影)
當代死藤水藝術先驅Pablo Amaringo將具有神秘特質的創作帶入西方世界。作品《亞馬遜宇宙學》呈現其在飲用死藤水後的旅程,並認為死藤水能夠體驗現實世界無法到達的奇觀。(謝佳均 攝影)

策展人Dupuis意圖跳脫大眾文化時常將死藤水連結迷幻視覺體驗的刻板想像【註釋1】,著重強調死藤水的聯覺特質、薩滿治療與自然萬物連結的內涵。因此,展示中設計許多沉浸式空間,使觀眾可以在其中邊聆聽儀式歌曲,邊嗅聞草藥香水;另外,也有一小間冥想室,觀眾可圍著不斷旋轉的發光圓柱作品,體驗模糊化的視線可能引發的昏眩感受。

薩滿治療儀式使用的草藥與工具。薩滿治療會邊吟唱「Icaros」,邊揮舞部落儀式物件「chakapa」與「maraca」,藉此召喚自然靈魂,塑造參與者的聯覺體驗,並使籠罩在其身上的空氣與圖騰達成和諧。(布朗利河岸博物館 提供)
展區中可嗅聞部落治療師使用的草藥香水(謝佳均 攝影)。

對於多數未曾服用死藤水的觀眾而言,感知其致幻過程十分抽象,展覽尾聲,藝術家Jan Kounen以虛擬實境技術(Virtual reality, VR)製作長達20分鐘的影片裝置,觀眾可以親自體驗薩滿治療儀式。

戴上頭戴式VR裝置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薩滿治療者正對坐於觀者面前,一邊潑灑藥水、一邊吟唱傳統歌曲,耳際傳來深沉的吟唱,畫面旋即浮出纏繞的蛇形與迷宮圖紋,在眼前以同心圓的方向不斷纏繞,圖像時而向上、時而向下的盤旋,使觀眾產生暈眩感,猶如將人拖入漩渦,竄升高處再墮入地底。

Jan Kounen 在秘魯亞馬遜部落做了24年調查,並透過插圖與漫畫紀錄薩滿治療的傳統儀式製作成數位影像、VR裝置等。(謝佳均 攝影)

【影片】Jan Kounen死藤水數位影像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展覽將數位裝置的使用性與薩滿治療儀式的感受相結合。如VR封閉裝置的特性,可重塑人們實際的感知,藉此模擬儀式中可能產生的恐懼情緒;而VR影片創造出的暈眩感也近似於服用死藤水後嘔吐的生理反應,則象徵薩滿療法的「淨化」功能。使觀眾得以體會儀式中複雜的感官經驗,走進亞馬遜部落原住民族與藝術家的精神世界。

「博物館科技應用」是當代展示工作的重要的議題,成功應用技術的關鍵在於如何切合展示目的,並且貼近觀眾的參展體驗,從中理解知識內涵。而「薩滿幻象」特展提供了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典範。


【註釋1】1960年代,美國興起的反文化運動強調反傳統、反資本、反越戰,死藤水等其他迷幻物質的引入,與當時注重追求自由解放的嬉皮文化相輔相成。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