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從觀光大使到政治特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實地走訪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2022年7月2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圖為博物館建築外觀。(xiquinhosilva, CC BY 2.0, Wikipedia

作者:庸人(香港自由作者)

耗資巨額打造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香港故宮),在2022年7月2日正式對公眾開放。

館舍座落於西九文化區西端,共6層的多層式建築內涵大量展示及休閒空間,目前設有七個常設展。值得一提的是,館方從北京故宮博物院外借914件文物,當中有166件屬於「國寶級」的一級文物,聲勢十分浩大。

 

故宮文化的想像與詮釋

香港故宮建築參考北京紫禁城的中軸特色,以三個中庭貫穿並連接所有樓層,內部裝潢則揉合了中國式傳統與現代簡約風格。常設展與特展廳分佈於1至5樓;地下樓層則為兒童教育用途的「故宮學堂」

館內雖為簡約的空間設計,但仍可以看見紫禁城建築元素,如畫面中的拱門。(作者 攝影)

 

七個常設展之中,開首的「紫禁萬象——建築、典藏與文化傳承」展開宗明義,說明此館以建築、文物及故宮博物院構成的「故宮文化」。緊隨其後的「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將文物詮釋為時間的載體,呈現皇室在紫禁城的一天生活,例如展覽起初即展示皇帝起床後所使用的百鳥朝鳳圖臉盆,而後也隨著帝王每日會使用到的物件一一陳列。琳琅滿目的文物,以緊密的形式擺放是此展的展示設計重點之一,產生視覺上的震撼,如同告訴觀眾香港故宮有著多不勝數的文物。

「紫禁萬象」展區中以紫禁城中的家具為題的組合式展品,當中包括「雕雲龍紋寶座」,令觀眾甫進入展間就會留下深刻印象。(作者 攝影)

 

另一方面,香港故宮也嘗試讓文物與當代設計師、觀眾產生跨域及跨時空對話。展覽穿插多元多媒體裝置,讓觀眾在觀看之餘,也有一定程度的參與,例如透過觸碰式螢幕設計屬於自己的陶瓷;或在「紫禁一日」展區中,利用「清代照相館」裝置透過照片合成的技術,讓觀眾成為古代肖像畫中的主角。

與當代設計的交流上,展區「器惟求新-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透過文物解讀歷朝原代的設計思維,再以劇場形式播放「又一山人」(黃炳培)等當代著名設計師,發表故宮文物設計理念想法的訪談影片。「同賞共樂-穿越香港蒐藏史」展區則介紹了香港的收藏家對故宮博物院的貢獻,並以此帶出香港公共及私立博物館的發展史。

最後,「古今無界-故宮文化的再詮釋」展區中未展出任何故宮文物,而是希望透過故宮文化為創作靈感的當代裝置藝術,引起觀眾對故宮的「再想像」。漫步館中,近千件珍貴文物分佈在七個常設展中,雖然令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但各展區之間的連結性較為不足,觀眾可能會在繁多的文物中迷失,顯示了未來教育活動的重要性。

「同賞共樂」中展示的,由香港收藏家購回的故宮文物之一。(作者 攝影)
「古今無界」展區,由吳子昆創作的《物化》將故宮文物的色彩及歷史背景抽走,再透過光影效果讓觀眾重新觀看及思考文物的意義。(作者 攝影)

 

觀光大使與政治特務?

香港故宮開幕日期選在7月2日,即香港主權移交紀念日的一天之後,或多或少顯示館方作為中華文物保管者及繼承者的身份,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亦在與《香港商報》的專訪中明言,館舍未來的營運方向在於如何善用故宮資源讓青年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並希望進一步以香港故宮為中心建構「大灣區文化生活圈」,可見香港故宮實際上肩負着促進中港融合的任務。

兼具觀光大使和政治特務的身份,香港故宮就有如香港的縮影——成為中國向世界宣傳國際形象的窗口,以及向香港人推廣中國文化,其複雜性不言而喻。儘管如此,在開館之初,香港故宮仍然吸引了不少人流前往參觀,故宮文物的珍稀性以及西九文化區的整體觀光配套,都令其成為市民和遊客的好去處。然而,香港故宮在肩負政治宣傳與觀光的雙重任務前提下,是否真的可以發揮博物館應有的功能?皆待日後步步揭曉。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