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前往新世界?德國漢堡巴林城移民博物館呈現四百年的美國夢

漢堡巴林城移民博物館由三座重建館舍構成。二號館的粉紅自由女神像象徵移民的多元背景,歡迎著下船來到新世界的參觀者們。(Statue of Liberty -2 ©Ballinstadt)

作者:王郁婷(德國萊比錫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研究生)

1850年至1934年間,超過500萬人途經漢堡,移民「新世界」。包含波蘭人、俄羅斯人、羅馬尼亞人及無數猶太人,他們歷經跋涉來到漢堡的維德爾區(Veddel),這裡不是旅程終點,而僅僅是遠大航程前的中繼站。為了遠離家鄉的苦難、宗教與政治迫害,他們爭相前往樂土「美國」。

2007年7月,這座「移民城」被部分重建,並作為漢堡巴林城移民博物館(Das Auswanderermuseum BallinStadt Hamburg)開放,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一探百年前的移民旅程。

漢堡巴林城移民博物館建築。(Auwanderermuseum BallinStadt-Koffer ©BallinStadt)

 

城中之城──世界上最大的客棧!

巴林城(Ballinstadt)是Hapag航運公司總經理Albert Ballin於1901年至1907年間建造的「移民城」,位於易北河旁的維德爾區,專供漢堡—美國航線旅客在此等待過境。「城市」經過多次擴建,1907年時已有30座單層建築,包括一間猶太教堂、一間教堂、醫院、音樂廳、自助餐廳及遊樂場,最多可同時容納5千人。

移民城BallinStadt全景照片,綠色部分為重建後的博物館區。(王郁婷 攝影)

 

人們通常會在這裡停留3到5天,然後穿過5公里外Großer Grasbrook(現為郵輪碼頭)的大廳,登上前往庫克斯港(Cuxhaven)的接駁船,並從那裡前往新世界。1891年至1914年間,近190萬人通過易北河上的港口離開歐洲,其中絕大多數前往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後,這裡被德國海軍改建為軍醫院。戰後,又一波移民開始通過漢堡移民海外,1918年至1954年間,在漢堡登記的旅客名單約有30萬人。

二十世紀初巴林城內的照片。(王郁婷 攝影)
重建二十世紀初移民船的二等艙。(Nachbau Kabine Zweite Klasse um 1900 © BallinStadt)

 

從夢想啟航,到百年後尋根

巴林城移民博物館由三棟重建房舍構成,一號館展出Albert Ballin的家族故事、巴林城的歷史及在漢堡辦理移民手續的種種挑戰。二號館講述了四個時代的移民歷史,分別為16–19世紀航海時代、漫長的19世紀、20世紀的戰爭和1945年後不斷變化的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參觀動線並非以時代劃分,而是依照移民過程會遭遇的不同階段,規劃出14個展間。從移民的理由、旅行條件到融入新生活,二號館旨在傳達:「人只要活著就不斷在遷徙(Menschen wandern, seitdem sie leben.)」。

一號館內的移民辦公室。(Haus 1 ©BallinStadt)
二號館移民旅程的最初展廳,展出不同時代對移民的各項推力與拉力因素。(Push- und Pullfaktoren ©BallinStadt)

 

三號館除規劃各項特展,參觀者亦可在此檢視1850年至1934年的漢堡旅客名單、全球2.3億份德語文檔和190億份歷史文檔與圖像。同時博物館也與Ancestry家譜數據庫合作,讓人們在這趟移民之旅的最末,免費搜尋並檢視他們的歐洲祖先。

三號館內展出1850年至1934年的漢堡旅客名單,紀錄其姓名、始發城市、登船港、旅客的目的港口,以及最終目的地,是世界上最全面的旅客名單。(Hamburger Passagierlisten ©BallinStadt)

【博物之島專文】你的故事,我來典藏(上): 荷蘭「旅外者檔案中心」的自我定位與隱私政策


 

透過角色模擬,反思移民挑戰

人們為什麼要移民?他們有什麼願望和夢想?他們經歷了什麼旅程?下一步該做什麼?為讓孩子更好理解這些問題,館方特別設計各項多媒體裝置。5到10歲的孩子可以在展廳的各個角落,尋找小老鼠Jette的身影,透過語音和互動裝置,跟著Jette從漢堡上船並最終在美國讀書成長。9至14歲的孩子可以透過多媒體遊戲「SIMMIGRANT」,選擇不同年代身分的虛擬角色,親身體驗旅程中的挑戰。

此外,年長的參觀者也可以隨時拿起展廳各處的話筒,聆聽猶太母親在船艙內照顧孩子的抱怨,或是貧窮波蘭青年的美國農場夢。

小老鼠Jette躲在一號館的移民辦公桌下,收拾行囊準備啟程。(王郁婷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異鄉人求生指南?英國移民博物館特展「做生意:移民企業家與現代英國的形成」


 

夢想,仍在進行!維德爾區的離開和到達

與漢堡其他地區不同,博物館所在的維德爾區象徵著離開和到達。19世紀中到20世紀初,這裡是移民的起點。如今,住在這裡的人口71%有移民背景——土耳其人、阿爾巴尼亞人、前南斯拉夫人和西非人。博物館開放後,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們在此相遇:一方是巴林城的參觀者,大多是來自美國、經濟優渥的遊客;一方是失業與低收入的居民,生活在貧困、缺乏基礎設施的問題地區。

博物館內,參觀者透過「體驗展覽」理解移民歷史與尋根;博物館外,新移民們嘗試在這片土地扎根。為社區經營和鼓勵學習,當地居民自2010年起得以優惠價格參觀博物館,館方也多次與地方組織合作舉辦相關活動。歷史總是循環而相似,幾個世紀以來,儘管遠行與駐足的理由各異,移民的原因始終如一──我們都夢想著更美好的生活。

 

執行編輯:郭冠廷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