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官方網站 第四期新訊專文發布】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官方網站

第四期新訊專文發布

內容:

博物館新定義終於在2022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布拉格大會(ICOM Prague)通過,反映出國際間博物館從業人員對新時代博物館價值的肯認。新定義提到「博物館以倫理、專業和社群參與的方式運作和交流,為教育、娛樂、反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各種體驗。」,凸顯出博物館不應只獨尊專家與主流群體的觀點,而要讓社群參與其中,以落實博物館的社會責任。博物館透過共創的方式,與社群共同生產知識,在過程中共同學習建立連結,如此博物館才能真正包容與平權。本期發布五篇文章,皆涵蓋博物館或NGOs如何透過共創讓社群參與人權議題的討論,期望藉由不同的實踐方法,讓急迫危及的人權議題獲得更多關注。

本期第一篇新訊《粉飾殺戮:泰國南方邊陲衝突下的藝術》,由泰國跨文化基金會的獨立撰稿人Nathaporn Songsawas呼籲泰國南部邊陲人權侵害衝突等相關議題,向我們介紹泰國北大年藝術空間(Patani Artspace)舉行的藝術展「沈默」與藝術計畫「粉飾殺戮」,透過作者的藝術作品使觀者產生同理與共鳴,以期藉由展覽的方式達到對於人權議題的關注。

回應今年八月ICOM布拉格大會討論議題,第二篇新訊《面對困難議題博物館展現行動的力量:ICOM 布拉格大會現場觀點》,作者洪堡大學博士生蔡牧容,針對近年博物館面對困難議題的轉變與應對,提供一個更全面的觀點。首先是強調博物館近年對於人權議題的關注,如何透過博物館作為平台,面對外在環境變化有更多的行動可能,如:在烏克蘭戰爭的逆境中作為庇護場所。進一步也提到博物館長期以來在各個政治的權力關係下面對的困難與挑戰。最後則針對不同的當代社會議題:困難歷史、多元文化、性別平權等主題,思考博物館應如何對話創造更多元的連結與包容性。

第三篇新訊《2022年「氣候變遷」FIHRM-AP共學紀實 – 博物館與NGOs共同行動思考的可能!》,作者莊佳娟為我們帶來今年FIHRM-AP共學活動的紀錄,以「氣候變遷」為題的共學活動,包含五個月來博物館與NGOs彼此認識、溝通討論到共同行動的過程,提供一個不同領域工作者彼此交流共學模式的參照。

本期期專文《壓力下的博物館—政府、社群、自主權的角力FIHRM 2022年會重點紀實》,作者盧凱晴為我們呈現FIHRM奧斯陸年會的重點報導,首要提及博物館在當代脈絡中所承受不同的內外壓力與挑戰。接著介紹利物浦國家博物館群和萊斯特大學合作海濱改造的實際案例,進一步以人權為主體,討論威權體制下博物館的發展與挪威少數民族所面臨的困境,說明人權博物館確實在當今社會中扮演推動人權議題的重要角色。

另一篇專文《共享水平社創立理念 共創溫馨世界》,邀請水平社博物館館長駒井忠之為我們執筆,本文藉由梳理水平社博物館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日本人權議題的發展脈絡,從創社的目標:消弭社會少數族群「部落民」遭受的部落歧視一路到成立博物館,而至今以實現人類尊嚴為己任,藉由博物館的力量,期待共創一個平等共融的社會。

※更多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資訊:官方網站

聯絡人:莊小姐 02-2905-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