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日常用品中的流動敘事:德國DOMiD博物館透過參與式典藏探究移民之聲

日常用品也能成為說故事的素材?DOMiD博物館利用線上平台,向公眾訴說遷移者不為人知的故事。(Screenshot: DOMiD-Archive, Cologne (Germany))

作者:梁卓堯(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研究生)

你有玩過「用物件說故事」的遊戲嗎?物件承載著擁有者的回憶與故事,對離鄉背井的人而言,更是自身成長故事的見證。德國DOMiD博物館(Documentation Centre and Museum of Migration in Germany,暫譯為德國文獻中心和移民博物館)便透過物件展示和敘述,結合實體與虛擬博物館計畫,企圖訴說日常用品中不為人知的遷移故事。

綜觀德國人口的數量成長,呈現長期偏低的狀況,2020年更錄得零增長[註1],為吸引外來勞動人口,德國政府推出各項針對移民的教育和福利政策;同時,德國在過去5年是歐洲接收難民人數最多的國家,總計約130萬名[註2],以上政策都間接造成國內社會資源重新分配的問題。因文化與經濟變動帶來的種種衝擊,德國近年發生多起與新住民相關的犯罪案件或恐襲事件,影響德國國民與新住民的關係,甚至出現仇視現象。

「移民社群之家」(House of the Immigration Society)預計於2025年完工,主要將作為展覽、研究、活動舉辦等空間,為公眾提供討論遷移議題的平台。(Graphic: facts and fiction)

 

DOMiD博物館於1990年成立,前身為紀錄土耳其移民歷史為主的非營利組織,致力從民間收集與家庭移民歷史有關的物品、文檔、口述歷史等,配合歷史、社會及政治學家研究,統整出德國的移民歷史發展。2019年,德國聯邦議會通過預算,計劃於科隆市建立歐洲最大、以遷移為主題的博物館,暫名「移民社群之家」(House of the Immigration Society),項目將由DOMiD博物館主理,預計於2025年完工。「移民社群之家」希望透過展示、典藏、教育研究、論壇活動等方式,呈現遷移者於德國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影響現今的社會結構。館所將由引擎生產工廠改建而成,藉此連結當時工廠聘用大量外來移工擔任勞動性工作的背景,呈現勞動及被迫遷移的歷史象徵。

除了實體博物館計劃,DOMiD博物館也於2018年推出虛擬博物館,透過藏品捐贈者的口述記錄與對移民歷史的梳理,以不同角度訴說德國的遷移歷史發展。線上平台以遷移者生活相關的地點作為分類,包括:代表人口流動的火車站、外來勞工輸入的工廠、面對種族共融問題的辦公室環境等。使用者可自由點選各地點中的物件,探索各物件對遷移者或德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性。

 

此外,展示內容分成3個歷史時段,使用者可從中了解遷移議題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變化。例如:博物館利用二戰後接收移民的「中轉營」相關文檔與入住者口述記錄,向使用者敘述遷移者當時的生活狀況;博物館也經由遷移者的個人物品,訴說移民後代如何在當代透過參與校園社群活動,致力達成種族共融,同時分享原居地文化的故事,從而探討遷移者建立身份認同的議題。

使用者透過點選不同時段與空間中的物件,了解遷移議題的歷史發展,以及為社會帶來的影響。(Screenshot: DOMiD-Archive, Cologne (Germany))

 

DOMiD博物館以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向公眾傳達遷移議題相關的訊息,相比概念性的敘述內容,更能引起公眾的興趣。雖然實體博物館仍處於建設階段,但以下各點值得外界注意。一、博物館是否會發展當代典藏,從而探討難民、種族歧視等社會議題;二、博物館在物件敘述上,如何處理當事者的傷痛記憶;三、博物館如何透過實體公共平台與論述,容納社會中不同的聲音。


註釋:

1: 統計數據參考德國聯邦統計局(Statistisches Bundesamt)2022年人口普查結果

2:統計數據參考聯合國難民署(The UN Refugee Agency)2021年全球趨勢報告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