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 7個招式,讓孩子說出「帶我去博物館!」

讓孩子說出「帶我去博物館!」的7個招式之一,是與作品對話,並相信自己的直覺!(Photo by Mihai Surdu on Unsplash

作者:王惇蕙(國立臺灣美術館教育推廣組助理研究員)

從大人角度來看,博物館可以提供孩子有趣的內容、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在博物館「一起」的回憶更是難能可貴。但是,要怎麼讓小朋友有同感呢?出版《帶我去博物館》(Take Me to Museums)的作家Mary Richards,大方分享她的7個招式!

 

  • 想想看,博物館裡面有什麼?

博物館中的不同主題、物件,可以作為引導孩子思考的媒介。例如:這些東西怎麼做出來的?以前的人們怎麼使用這些東西?為什麼博物館要收藏這些東西?

 

  • 查查看,學校和博物館有哪些可以呼應?

到達博物館前,先上網查詢相關資訊(例如:博物館的歷史、建築、藏品等),對博物館有基本的認識。同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回憶學校的學習內容,或許有些博物館藏品可以增加或拓展學校的教學範疇。

 

  • 靜靜看,相信自己的直覺

沒有參觀計畫的話,可以專注於第一眼就讓人怦然心動的藏品。如果孩子駐足在特定作品前,鼓勵他們慢慢地看、細細地想作品背後的脈絡(例如:誰做的?怎麼做?何時做?),也可以藉此討論色彩、材質、形狀等美學原理。

 

  • 繞繞看,博物館周遭還有些什麼?

博物館的建築本身也是欣賞對象之一,包含室內的樓梯、家具、動線,室外的花園、廣場等等。別忘了,不只平視,抬頭看和低頭望也都能發現不同以往的小細節!

 

  • 拍拍看,用照片與創意豐富喜歡的作品

大人與小孩皆可經由拍照方式,記錄博物館的參觀經驗;也可以透過設定主題(例如:為最喜歡的作品拍照),讓在博物館拍照成為有趣的挑戰。離開博物館後,試著把想法塗鴉、書寫在照片上,記下自己與博物館的共好體驗!

 

  • 慢慢看,不要一次全看完

參觀空間大、藏品多的博物館時,不要執著於一次看完,可以選擇2至3件作品,慢慢欣賞、細細品味,觀察作品的各種意境與細節。

 

  • 打勾勾,下次再來博物館

同一間博物館參觀兩次以上,能創造新奇的體驗!每一次參觀,都可以和孩子討論「哪裡不一樣?」,鼓勵孩子在每次體驗中找到新的事物!

 

除了Mary Richards提出的7大招式,筆者認為「玩玩看,用不一樣的方式認識博物館」也是一個促使兒童愛上博物館的方法。以國立臺灣美術館下半年度即將開館的「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為例,基地以館藏為基礎,呼應不同階段兒童需求,客製各類型的教學資源。

孩子使用積木,認識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的作品。(國立臺灣美術館 授權)

 

在正式啟用前,館方辦理測試場,邀請孩子來「試玩」,沒有「怎麼玩」的規定,而是鼓勵他們用奇趣方式挑戰;陪同的大人也有指定任務,不插手體驗,靜靜擔任觀察孩子的紀錄員,用新的眼光、新的經驗,讓大人、孩子更加認識彼此、更期待美術館的未來!

以館藏延伸的典藏故事卡,鼓勵大小朋友任由想像狂飆。(國立臺灣美術館 授權)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