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藝文團體如何與企業合作?齊柏林空間《映河》看見企業社會影響力

齊柏林空間第三號作品《映河》。圖為展覽開端「河流開始的地方」。(程元 攝影)

作者:

程元(文化內容策進院文化金融處專員)

蔡亞倫(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測量及空間資訊組助理教授)

齊柏林基金會於人文風貌濃厚的淡水構築了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的首展《見山》、2020年的《逐岸》,再到如今第三號作品映河,齊柏林導演鳥瞰台灣的美麗與哀愁,再再喚醒社會大眾反思國土環境保育,更打動企業願意加入環境守護隊,一同來照顧美麗的台灣。

 

走入有河之地,映照無所不在

展覽《映河》分為四大展區,「河流開始的地方」採用多張立面擺設的航拍影像,展示不同水系的地景差異。「沉浸在流動之中」則透過巨型投影,讓觀者沉浸在影像當中,欣賞壯闊的大河之美。

沉浸在流動之中。(程元 攝影)

 

展區「與河映照的我們」藉由互動式設計的水色變換調色盤,突顯河川汙染及優氧化問題。其展示手法或可借鏡近年興起的衛星影像藝術流派(Satellite Image-Based Art;簡稱SIBA),透過超人類主義的太空觀點,解構自然環境變遷與人類活動影響所留下的軌跡。與齊導的傾斜航空攝影不同的是,SIBA除了以衛星影像為基礎外,亦進一步結合遙測學的影像分析技術與數位藝術的詮釋手法,剖析環境的跨時空樣態變化。

與河映照的我們。(程元 攝影)

 

最後的「成為一片寬廣的齊柏林」展區,回顧齊導為台灣留下的重要影像與基金會繼承的歷史,持續將撼動人心的影像傳達給社會大眾、守護台灣家園。

成為一片寬廣的齊柏林。(程元 攝影)

 

如果是對的事,就勇敢的走下去

回顧齊柏林空間成立的契機,就必須提到齊導與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之間的合作。有話云:「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但是一群人就能改變某些事。」齊導的成名作《看見台灣》最初走得艱辛,阿布電影董事長萬冠麗女士曾說:「如果拍片可以改變人們對土地的態度,那這件事就是有意義的。」憑著這股信念,她成立了阿布電影,投資當時資源有限的齊導邁出拍攝的第一步。

(齊柏林導演暢談拍攝《看見台灣》的幕後歷程)

 

儘管眾多企業因不看好紀錄片的收益而不願投資,她仍然四處奔走,直到遇見了台灣CSR先驅、有環保富豪之稱的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先生。在環保理念與CSR的一拍即合下,齊導獲得3千萬的資金挹注,正式踏上拍攝旅程。最終《看見台灣》票房斬獲2.2億,成為台灣最賣座的紀錄片,讓我們看見了台灣自然生態之美,並目睹環境遭破壞的傷痕,進而喚醒社會對土地的重視。

 

積沙成塔,企業募款支持環境教育

齊導成功的典範,彰顯了企業與文化結合可創造莫大的正向影響力,此一佳話幸得不因齊導的離去而停止。國內超商雙雄之一的「全家便利商店」長年投入CSR,自2020年起,與齊柏林基金會共同發起「全家一起看見台灣」環境關懷公益計畫。透過全台近4千家店舖的零錢捐募箱,共募得2千多萬善款,進而支持最新的《映河》特展,以及「小小齊柏林.看見台灣校園巡迴」「飛閱台灣全家鄉」「環境教育基地營」等環境教育計畫。

全家便利商店「全家一起看見台灣」公益計畫捐募箱,鼓勵民眾將找零的銅板捐款做公益。(程元 攝影)

 

藝文團體如何與企業洽談合作?

2010年,台灣證券交易所發布《上市上櫃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建議各上市上櫃公司編製CSR報告書。金管會更於2017年規定,資本額達50億元之企業需強制編製CSR報告書。值得藝文產業注意的是,證交所自2019年新增了「促進文化發展」於CSR範疇中,加強企業挹注資源及資金、支持台灣藝文發展的動力。

具體而言,企業在投入藝文範疇之CSR時,多重視其帶來的社會及經濟效益,既期許透過文化藝術的軟性介入,喚起大眾關注在地議題,亦將文化藝術視為經營策略之一,藉此吸引不同消費階層的目光、拓展多元市場並形塑良好的品牌形象。

私人博物館或藝文團體在尋求企業CSR合作時,應試圖了解企業關心的議題,思考如何緊扣企業發展核心,以創造雙贏為前提說服企業共創合作,建立有價值的文化經濟生態系,如此將有助於文化藝術的長遠發展。


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