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美國館藏出售限制放寬再掀爭議,聽聽多位重量級館長的利弊分析

518未來的博物館系列報導

因應疫情衝擊,大都會博物館將以出售藏品所得支付員工薪資(朱安如 攝影)

作者:朱安如(紐約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UNY藝術市場研究碩士、藝文工作者)

約莫一年前的此時,美國疫情迅速升溫,多數公共場所關閉,股市在八個交易日內四次熔斷。面對不甚樂觀的前景,美術館館長協會(Association of Art Museum Directors, AAMD)於四月通過決議案,暫時放寬長期以來對博物館(含美術館)出售藏品所得的用途限制。該所得以往僅能用於購置新藏品,不得轉供營運費用,但放寬後(為期兩年),則可擴及支付維護典藏的相關費用,可能包括員工薪資與福利。

疫情前,出售典藏已備受爭議,隨著AAMD宣布放寬限制,去年多間機構拍賣藏品的舉措激發了不少討論。相關論辯在過去一個月達到高峰,引爆點在二月初,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以下簡稱大都會)考慮循此模式填補赤字,消息一出,隨即受到不少藝文人士的嚴厲譴責。二月中,大都會現任館長Max Hollein發布近兩千字的聲明回應;三月的董事會即正式通過此方案。

 

出售藏品的利弊分析

Hollein的聲明,詳盡解釋了一般民眾可能誤解之處。比如,大都會其實每年都有出售重複且較為次級的藏品,也持續以此收益添購新的藏品,選擇標準和決議程序向來謹守相關規定。然而,疫情衝擊超乎預期,大都會截至今年六月為止的財務缺口,需從先前預估的1億美金上調至1.5億。該聲明也強調,博物館有責任留住得以勝任典藏維護的相關人才,接下來的出售過程,必會經過公開透明的審議,緩步進行。

聲明公告兩天後,大都會前任館長Thomas P. Campbell在老牌藝術雜誌《阿波羅》發表長文,指出多重隱憂。Campbell質疑,若疫情造成的衝擊過大,兩年後,博物館界真能回復原本的限制嗎?屆時,這項暫時條款會否變成常規?再者,AAMD做為監督單位,未來的公信力會否因此減損?此舉是否將危及藝術品捐贈者對館所的信任,進而影響未來的捐贈意願?就董事會的信託責任(fiduciary duty)來說,會否衍生規避監護義務的空間?最嚴重的是,既然館藏可能得以變現,典藏是否形同需被課稅的資產?換言之,博物館目前享有的應稅所得減免(tax deduction)或將因此動搖?

 

從生存危機到永續經營

華盛頓郵報就此議題採訪了幾位美國重量級機構的館長,他們的回應揭示了美國博物館界如何思考永續經營及博物館的定位。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在去年秋季出售超過40件館藏,將收益中的3千5百萬美金挹注於常設基金,利息預計將可支付每年維護典藏所需的2千萬美金。館長Anne Pasternak直陳,近年典藏維護的直接成本呈指數型增加,若只專注於購置新藏卻忽略對既有藏品的維護,仍是損害。Pasternak形容,賣掉名家作品以負擔一般營運成本,恐怕不是博物館最負責任的做法,成立足使機構永續存在的基金更重要。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館長Glenn Lowry也支持AAMD的決定,但同時肯定相關論辯的必要性。Lowry指出,美國博物館在二十世紀專注於建立典藏,進入二十一世紀,博物館應該轉移重心,更聚焦於如何對應大眾需求,妥善運用典藏。

博物館如何維護未展出的藝術品?圖為布魯克林博物館提供民眾一窺收藏空間的展示區(朱安如 攝影)

資訊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