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專文】視覺轉繹開啟博物館的味蕾體驗—故宮「墨戲仙草」驚喜設計揭密

「墨戲仙草—雲山煙雨」設計詮釋(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 提供)

作者:連之莉(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研究助理/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博士生)

邁入第10屆的《Shopping Design》台灣設計BEST 100,於2020年底以「我們需要的設計」為題,檢視設計之於「我們」的可能性,選出100組台灣值得關注的設計人事物。創作者王蓓恩、劉家欣授權黑丸嫩仙草與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三方合作上市的「墨戲仙草」台味甜品,於New Power Discovering類別以「驚喜設計」備受肯定,可見年輕世代重新詮釋故宮清代山水畫作,將博物館帶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展現跨域思維的設計張力,以及該創作豐沛的設計能量。

 

創意如何變成博物館商品

故宮自2010年開始辦理國寶衍生商品設計競賽,每年以展覽選件文物為創意發想來源,廣邀大眾運用故宮文物進行衍生商品的設計,期望能自博物館文創商品的產品開發面,具體回應博物館的展覽內涵,讓觀眾能延續文物帶給自身的感受,並以文創商品的形式帶回觀展後的回憶與留念。競賽活動來到2018年,故宮行銷團隊企圖進一步將競賽的創意發想帶入「節慶」主題,期望能有更符合時節(如:中秋、端午、年節等)氛圍,並能與親朋好友共享的衍生商品產出。自海選中脫穎而出的「墨戲仙草」作品,初選時的設計概念裱版即引起注目與討論,評審團認為創作團隊跨越立體與平面的分野,而以完整的傳達設計(communication design)將國寶文物的厚度轉繹呈現,讓食用者可以自己創作(淋上奶球、顯現雲山煙雨的迷濛質感),整體品嚐體驗充滿驚喜感!

「墨戲仙草」設計概念裱版(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 提供)

 

創作團隊於入圍後經工作坊討論,考量市場與商品化的諸多可能,完成二次打樣「墨戲仙草—富春山居」的再創作,挑戰將〈清 周亮工集名家山水冊 石谿 雲山煙雨〉的冊頁山水置換為山石勾勒皴染變化多樣的〈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卷〉,前後兩階段的設計分別獲得台灣在地品牌黑丸嫩仙草與故宮晶華的青睞。「墨戲仙草—雲山煙雨」於去(2020)年端午節前夕,以單顆6入盒裝的攜帶式禮盒上市。「墨戲仙草—富春山居」預計於今(2021)年入夏推出,以入餐廳菜單、單點甜品的方式呈現,期望帶給用餐者不同的感官饗宴。

清 周亮工集名家山水冊 石谿 雲山煙雨(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卷(局部)(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墨戲仙草—富春山居」設計詮釋(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 提供)

 

成為博物館商品,然後呢

將故宮山水書畫演繹為日常餐桌上可嚐可玩的文物風景,拉近博物館與公眾的生活距離、打造新的消費文化與飲食體驗,過程其實備受挑戰,由設計團隊、品牌製造商及博物館三方共同克服的環節,自設計授權、設計檔轉工業檔開模、配合成型而重新調配原料(仙草)比例,到定量與定價、新增產線、訂製包裝、規劃配送,甚至是企圖於疫情期間推廣至海外市場等,風險與考驗眾多。然而,更讓作品設計張力持續發酵的是,由故宮精品網路商城為「墨戲仙草」商品衍生推出節慶版限定盒裝腰封的再設計、打造銷售亮點,使博物館商品跳脫為設計選物(於亞洲設計購物網Pinkoi.com上架)。

 

「墨戲仙草」盒裝限量腰封(左:中秋節款;右:農曆春節款)(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 提供)

 

作為創意發想來源的故宮文物〈清 周亮工集名家山水冊 石谿 雲山煙雨〉,於今(2021)年第一季(1-4月)的故宮書畫展覽《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中展出,真實的與觀眾見面。此外,「墨戲仙草」作品的設計詮釋,還受到出版國中藝術領域課本的編輯邀約,成為視覺藝術創意形式表現的案例,化作日後青年學習藝術的養分。

 

結語:啟發博物館重新想像未來的可能性

從一個博物館的行銷推廣策略到具體行動,反映出博物館場域與設計領域雙重的社會影響力。英國資深社會學家約翰.厄里(John Urry)與丹麥地理學者約拿斯.拉森(Jonas Larsen)於《觀光客的凝視3.0》書中檢視博物館與觀光凝視的多元視域時,即點出博物館持續變動的特性。如同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認為,博物館已從「立法者」(legislator)變成「詮釋者」(interpreter)。而羅伯特.蘭里(Robert Lumley)也提到,以前博物館被界定為學術機構,但現在則成了溝通訊息的管道,關鍵出在大家對博物館的理解不同了。厄里與拉森(Urry & Larsen)更進一步指出隨著消費者主權日漸抬頭,且在流行品味驅使下,博物館肩負的社會角色已有重大改變。

面對全球新冠疫情影響,本文以此案例響應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期許在逐步恢復常態的過程中,能啟發博物館重新想像未來的可能性。如何面對疫情帶來的全球化移動式觀光削弱,並藉此機會重新檢視博物館與在地觀眾的關係?嘗試透過傳達設計建構博物館與觀眾溝通對話的在地實踐,跳脫博物館追求全球化品牌形塑的單一視框、激發創意,據以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價值,是值得我們共同省思的未來。


資訊來源:
  • Bauman, Z.(1987)Legi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Cambridge: Polity.
  • ICOM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IMD)2021
  • John Urry著;江千綺譯,2013。消費場所,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John Urry、Jonas Larsen著;黃宛瑜譯,2016。觀光客的凝視3.0,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Lumley, R.(1988)The Museum Time-Machine. London: Routledge.
  • 《Shopping Design》TAIWAN DESIGN BEST 100
  • 國寶衍生商品設計競賽
  • 故宮—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