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期專輯主題】 友善平權的博物館 專題徵稿

【第十八期專輯主題】 友善平權的博物館 專題徵稿

 

總編輯  林詠能

博物館為重要的社會教育機構,應強化博物館的友善環境,致力於全民服務、強化近用。我國2015年公布的博物館法中第三條曾針對博物館進行定義,其中提及「博物館應秉持公共性,提供民眾多元之服務內容及資源」;而執行細則亦指出「……公立博物館基於教育推廣原則,應規劃提供民眾多元知識內容及資源,並提供兒童、老人、身心障礙者、低收入戶、學生等族群門票優惠措施」。

由博物館法中可知,博物館公共性為博物館至關重要的任務,國內外博物館也致力於公共參與計畫,規劃各式的演講、工作訪、藝術表演。再者,近年來,臺灣人口結構也有顯著的改變,除了少子化外,臺灣於2018年起,正式進入高齡社會,而新住民人口也超過總人口的3%。在多元文化的倡議下,博物館已不再將參觀民眾視為均質團體,而如何回應多元文化社會,保障並提升民眾文化參與已成為當代博物館的最重要課題之一。

有鑑於此,面對多元族群共生的社會,博物館如何增進對不同族群,尤其是弱勢族群的瞭解,本期《博物館與文化》以「友善平權的博物館」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博物館專家、學者針對博物館如何促進多元族群近用博物館之文化權,落實博物館為民服務之公共性提出研究與觀察、最佳範例與建議。並針對以下議題公開徵求論文:

  • 博物館與社會弱勢:在面臨觀眾因經濟、國籍、體質造成的知識門檻時,博物館如何回應社會期待、發揮社會責任,促進知識的近用性(accessibility)以達社會平權的目標?
  • 博物館與樂齡:根據內政部〈107年第6週內政統計通報〉指出,至106年底我國老化指數已達70%,在這臺灣人口組成改變為進行式的當下,博物館又該如何因應與選擇?相應的措施、借鑒、檢討為何?
  • 博物館與兒少:兒少觀眾往往進一步涉及的是「家庭」的參與,這種以父母攜帶兒少參訪的觀眾群,博物館的空間服務與知識內容是否能夠滿足親子在公共性的需求?
  • 其他友善平權之相關議題與個案研究。

 

截稿日期:2019年7月31日

預定發刊時間:2019年12月

來稿請寄至以信箱:service3@cam.org.tw

來稿一律於一週內回覆;如未於期限內收到回覆,請再次來函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