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Exhibition Design

【博物之島專文】動手玩博物館!兒童博物館展示設計的實踐心法

國立臺灣博物館、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由左至右)皆於去年陸續完成兒童常設展廳的建置或更新。(林琮穎、周育弘 攝影) 作者:林琮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專任助理) *本文根據工作坊及參訪活動中三館兒童展廳策展人分享內容綜整撰寫 探索、體驗、互動、遊戲,是兒童博物館展覽經常出現的關鍵詞,究竟,博物館該如何針對兒童與親子觀眾進行展示設計?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自2018年起陸續與國內18所公部門博物館共同發起「Hand in…

【博物之島專文】揭開臺灣美術的青春印記—《不朽的青春》展示設計再發現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郭冠廷 攝影) 作者:郭冠廷、葉家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北師美術館(以下簡稱北師美)於2020年10月開展之《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特展(以下簡稱《不朽的青春》),展出1920至1990年代,共47位臺籍與日籍藝術家的臺灣近代美術作品,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顏娟英老師為首之研究團隊,踏訪私人藏家、藝術家後代、非公立美術館、國外博物館等單位,挖掘百年來佚失於公眾視線的作品,揭開臺灣美術史被遺忘的文化記憶與故事。…

【博物之島新訊】兒童權利公約30週年,人權館多媒體特展拉近觀眾與兒權距離

白色恐怖下的兒童政治犯。以文物展示及模擬監獄,讓觀眾身歷其境。 作者∕攝影:高郁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1990年,聯合國制定了《兒童權利公約》,協定兒童有權在和平、尊嚴、寬容、自由、平等與團結之精神下成長,公約頒布30週年之際,「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兒童權利公約頒布30週年主題特展」,首次將兒童權利的概念在國家人權博物館展出。…

【博物之島新訊】奧地利與日本建交150周年展—看古典維也納如何華麗轉身新時代

海報主視覺,選取「維也納分離派」靈魂人物克林姆兩幅重要作品,左圖是傳達思想哲學的雅典娜宮(Palas Athena),右圖是《艾蜜莉・芙洛格肖像》(Portrait of Emilie Floge)(田偲妤攝) 作者:廖凰玎(臺灣文化法學會秘書長) 為了紀念日本與奧地利建交150週年,兩國共同策劃了「維也納通往現代化之路」(Vienna on the Path to…

【博物之島新訊】大英博物館介入當代戰爭議題,特洛伊特展讓軍人、難民、女性發聲

作者∕攝影:路耘(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執行秘書) 大英博物館於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推出「特洛伊:神話與真實」(Troy: myth and reality)特展,集結橫越3千年歷史的兩百多件藏品與創作,討論特洛伊城存在的考古證據、眾神的恩怨情仇、戰爭英雄與人性脆弱,並且勇敢碰觸當代關於武裝衝突、難民議題、女性處境、創傷症候群等時代反思,對過往論述較為保守的大英博物館來說實屬突破。 再現特洛伊神話—考古、藝術與影像打造視覺經驗 展覽的起點是雕塑家Anthony…

【博物之島新訊】美術館怎麼跟企業合作?從空間應用轉向策展思維

GINZA SIX塩田千春〈六艘船〉 作者∕攝影:張吏爵(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生) 藝術文化與企業組織的合作,能起到扶持藝文發展、資源整合應用及提升附加價值等效益,有合作契機的二者,卻時常因文化與經濟價值的觀念落差,落入二元對立的窠臼。如何搭建彼此的溝通橋樑,達到互利雙贏的局面?了解雙方需求的藝文中介者扮演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