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colonialism

【博物之島新訊】喚醒非亞海洋的文明記憶:柏林「靛藍浪花與其他故事」特展

「靛藍浪花與其他故事:重新-定位非亞海和散居海外概念」(Indigo Waves and Other Stories: Re-Navigating the Afrasian Sea and Notions of Diaspora)特展(2023.4.6 - 8.13),以印度洋(又名非亞海)作為共同地平線,透過藝術作品,串起一段段分散歷史與文明的重新記憶。圖為藝術家Lavanya Mani作品《旅行者的故事(藍圖)(Traveller's Tales…

【博物之島專文】正視讓人不安的歷史: 倫敦衛爾康博物館關閉「藥師(the Medicine Man)」常設展

衛爾康博物館於2007年開幕的常設展「藥師(the Medicine Man)」(Credit: Installation shots of Medicine Man. 2021-2022. Stephen Peacock. Wellcome Collection. London.) 作者:王欣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碩士) 衛爾康博物館(Wellcome Collection)在2022年11月25日於推特宣布,基於館方政策與回應當代潮流,將關閉其常設展「藥師…

【博物之島新訊】你的故事,見證「我們」的歷史:荷蘭國立博物館「革命!印尼獨立」特展

「革命!印尼獨立」為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於近期推出的特展,講述印尼脫離荷蘭300年的殖民統治、爭取獨立的那段歷史,藝術家的作品亦為展出重點,呈現藝術如何見證時代並做為另一種形式的抵抗。展覽將持續展至2022年6月5日。圖中作品:Hendra Gunawan,《Pengantin Revolusi (Bride of the Revolution)》,1957. (Jakarta, Museum Seni Rupa Dan Keramik)…

【博物之島專文】各國藝術如何在展覽中對話?從特展「畫筆下的帝國」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跨國對話展覽模式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被賦予的定位為:(一)透過研究、教育與展示,為新加坡、東南亞與世界藝術創造對話空間;(二)藉由出色的典藏與創新的活動,在歷史建築中創造難忘體驗;並最終締造一個富有創意、思考能力與包容性的社會。(林易萱 攝影) 作者/攝影:林易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博物之島新訊】頂著王冠與十字架的世界文化博物館?新開幕洪堡論壇實地走訪

洪堡論壇位於柏林宮舊址,建築部分牆面還原巴洛克風格的外牆與雕塑(圖右側),而寫著「Humboldt Forum」的粗糙水泥牆面(圖左側),則象徵柏林宮因權力更迭而不斷被摧毀與重建、作為「權力的工地(Baustelle der Macht)」的歷史。(Credit: Stiftung Humboldt Forum im Berliner Schloss / Photo: Alexander Schippel) 作者:王郁婷(德國萊比錫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研究生)…

【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東南亞博物館新知:博物館怎麼去殖民化?怎麼用反洗錢措施捍衛文化資產?

東南亞博物館新知:博物館怎麼去殖民化?怎麼用反洗錢措施捍衛文化資產? Southeast Asia Museum New Knowledge: How Does Museum Decolonize? How to Use Anti-Money Laundering Measures to Safeguard Cultural Heritage?   作者:Siriwat Pokrajen(文書官∕SEAMEO SPAFA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考古及美術區域中心) 編輯:田偲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