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數位典藏

【博物之島專文】最新典藏實務應用三大看點!2023「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紀實

2023「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活動海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作者:李淇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自2021年起舉辦,今年為第三屆,以「軟硬體環境規劃與改善」為主題,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工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

【博物之島專文】打開寶庫,讓人們談起/共享藏品:台灣設計館「源來如此!大博物展」

展覽主視覺牆。(王雅璇 攝影) 作者:王雅璇(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創行銷組研究助理) 「開放近用」:博物館共享行動的進行式 全球歷經疫情考驗,三年一度的ICOM大會今年8月如期於捷克布拉格(ICOM Prague 2022)召開,不負眾望地順利表決通過新世代的博物館新定義。此一博物館界最大的共識,展現了宏觀的社會關懷,並積極提倡文化近用,擴大觀眾參與形式與知識分享(knowledge…

【博物之島專文】想做數位策展但缺工具? 「開放博物館」推出跨機構數位藏品及策展模組服務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架設的「開放博物館」平台,推出跨機構數位藏品及策展模組服務。(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文|城菁汝(國家圖書館編輯) 連續兩年(2020及2021年)臺灣518國際博物館日慶祝期間,都出現「開放博物館」的身影,您知道「開放博物館」的由來嗎?要如何成為其中一員呢?…

【博物之島新訊】一次飽覽克林姆名作!Google藝術與文化推出克林姆線上展

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1908至1909年作品〈吻(Kiss)〉(Credit: © Belvedere, Vienna) 作者: 蔡亞倫(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測量及空間資訊組助理教授/德國太空總署遙感探測中心博士) 程元(文化內容策進院文化金融處專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

【博物之島專文】當代博物館的後台日常:「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紀實

「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活動海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作者:陳宛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工館)和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共同舉辦,匯集了國內不同館舍的典藏人員進行發表,參與者來自各地大小型規模的博物館,針對典藏的核心議題相互交流與討論。…

【博物之島新訊】疫情蒐藏熱延燒全球!紐約COVID-19當代蒐藏行動之挑戰

紐約歷史協會「徵尋希望—隔離下的紐約市」戶外展覽(Photo credit: Phillip Van Nostrand) 作者:謝孟容(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COVID-19全球風暴已蔓延一年多,博物館除了面臨閉館危機和轉型,紐約市的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也開始呼籲各單位保存疫情相關紀錄。事實上,這類回應社會事件的當代蒐藏行動,美國各大博物館已有十分豐富的經驗,但不同於過往,疫情產生的紀錄是全球性大範圍、多數發生在網路上,且長時間產生的巨量資料。…

【博物之島專文】以物敍事 承載歷史:民間自發的香港反送中文物典藏與展示

「格物」展場擺放了一台打字機,讓觀眾自由留言,體現言論自由精神。 作者/攝影: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駐香港自由作者 回顧2020年的香港新聞,令人心惶惶的除了疫情的確診個案不斷增加,還有涉及反送中運動(香港稱「反修例運動」)的傷亡、被捕和銀行帳戶被凍結等事件。在此言論自由的寒冬,仍有民間自發的組織默默收集整理抗爭物件和口述歷史,舉辦實體展覽與線上平台展示。2019年在社會運動現場的經歷驅使年輕藝術工作者S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