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訊】破除刻板印象 落實多元文化立國的新加坡族群文化館

 撰文/攝影:張佳琳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2017年以拍攝《小孩不笨》聞名的導演在新片試鏡中,引發新加坡籍印度裔演員不滿,該演員表示,劇組想要一位印度口音重、能引來笑點的角色,但他認為這樣的情節非常不尊重,也期盼媒體能一改對印度族群的刻板印象。

新加坡在1965年建國後,將族群分為CMIO四大族群, C代表華人(Chinese),約占77%;M是馬來人(Malay)占14%;I 是印度人(Indian)占8%;另外還有1%是Others。1990年左右,新加坡政府規劃了10個歷史保護區,1999年總理吳作棟更提出遺產文化館 (Heritage Centre) 的概念。目前新加坡有三間文化館,分別為2002年開館,委託私人公司營運的「牛車水華人原貌館」(Chinatown Heritage Centre)、隸屬於國家文物局2004年開館的「馬來文化館」(Malay Heritage Centre) 及2015年開館的「印族文化館」(Indian Heritage Centre)。

像是座落於當代印度社群活動的小印度區,印族文化館以宗教、藝術和貿易為題,闡述印度移民和本土文化融合後的生活習俗,並以新加坡印度裔居民的現身說法,說明遠從印度到新加坡艱苦移民經歷,到現在生活的美麗家園,並展示社會運動改革的重要人物,明確指出印度族群在新加坡各領域的貢獻。族群文化館的成立,除了打破觀眾對不同族群的刻板印象,也成為各族群凝聚文化認同,彰顯新加坡多元文化立國的具體施政。

馬來文化館的所在地-甘榜格南,早期是東南亞馬來世界流行文化的先驅,也反映在新加坡的音樂文化中。
印族文化館以制服來表示在新加坡各個時期印度族群從事的職業。
印族文化館的特展「海峽仄迪-重尋土生印度人社群的足跡」,介紹仄迪 (Chetti Melaka) 的生活,以及融合馬來、印度與當地文化的服飾。

 

 

 

關鍵詞:新加坡遺產文化館、多元族群、族群刻板印象、印族文化館

Keywords: Heritage centres in Singapore, Multi-ethnic groups, Ethnic stereotype, Indian Heritage Centre位在牛車水的華人原貌館二樓展區介紹新客(中國早期移民)的職業和當時的生活狀況。


參考資料: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