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訊】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社會共融實踐

 撰文: 葉家妤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典藏豐富華夏文物的故宮博物院,如何藉由跨領域合作,達到社會平權(Social Inclusion)?故宮博物院教育展資處於2018年12月21及22兩天,邀請博物館、社會工作及教育等各領域的專業工作者,進行《跨遇-博物館的社會共融實踐工作坊》,分享其實踐具體方案與內涵。

故宮博物院社會平權理念與案例分享

《跨遇-博物館的社會共融實踐工作坊》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故宮博物院的活動個案分享,以及學員分組實務工作坊。教育展資處康綉蘭呼應世界人權宣言理念,強調每個人都有權利自由參與文化生活,並列出潛在的服務對象,包含身心障礙者、多重障礙者、精神障礙者、失智症患者等。為此,故宮博物院聘任公職社工師,並邀請藝術治療師、戲劇治療師一起加入社會平權的行列,服務邊緣與弱勢的團體。

第一階段的演講由故宮社工師游旻寧和藝術治療師許純瑋分享2016年起開始的「藝術關懷行動計畫」。此計畫與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臺北市立陽明教養院、伯大尼兒少安置家園、聖道兒童之家等機構合作,帶著文物複製品走入機構,進行藝術治療與戲劇活動。在技巧上,故宮以創意的方式將古文物與民眾的生活連結。例如帶《析子孫父乙鼎》至榮總護理之家時,說明這就是古代的火鍋,此舉立刻引發共鳴與熱烈討論。故宮也針對不同的對象,使用各種文物並搭配藝術治療與創作,作為參與者表述回憶或抒發情感的引導物,進而引發社會互動。

陽明教養院民共同完成之作品
培養推展文化平權種子的博物館實務工作坊

第一天下午實務工作坊中則有兩項活動,其一是由藝術治療師許純瑋帶領學員分組利用回收物創作「自己的房間」,並與團體分享作品的故事,體驗自身情感與物品的對話;另外一組則由職能治療師王方伶透過與故宮博物院合作之易讀易懂手冊,帶領學員於展場中使用手冊為智能障礙者規劃導覽。透過具體的操作,讓參與者共同學習成為未來推展文化平權的種子。

學員創作「自己的房間」,體驗藝術治療

 

關鍵詞:國立故宮博物院、社會平權、藝術治療、易讀易懂

Keywords: National Palace Museum, Social Inclusion, Art Therapy, Easy Read


更多資訊: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