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來博物館療癒BAR!博物館加入社會心理健康體系的潛力

「參觀博物館」在英國、加拿大等地區被列入心理醫師的處方箋

作者∕攝影:謝文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現代社會快速變遷,人們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思覺失調症等成了大家越來越熟悉的名詞,而關於其成因及治療方式的討論,從個人的生理、心理逐漸擴及到社會層面。在英國,社會處方箋政策正積極推動,不少博物館投入資源關注心理健康議題,透過藝術治療和休閒治療等,幫助精神障礙者減緩症狀、重建社會連結。

布里斯托博物館群(Bristol Museums)自2016年起辦理Art Shed計畫,於每週一休館日為輕度精神障礙者(如憂鬱症、焦慮症等)辦理藝術工作坊。Art Shed結合博物館的展示與蒐藏,教導如版畫、摺紙等藝術技法,鼓勵學員參與創作。活動成效評量指出,學員普遍在工作坊中獲得情緒改善,感覺更正面、更有活力。也有學員指出,參與活動使他們重新建立了社會連結、消除憂鬱症帶來的隔離感,讓自己走入真實世界。

曼徹斯特美術館(Manchester Art Gallery)推出「正念博物館計畫」(The Mindful Museum),以正念(Mindfulness)技巧引導精神障礙者欣賞藝術,專注當下感受,與藝術產生連結與互動,並藉此自我覺察。根據學員回饋,正念成為他們面對與處理情緒低落的重要工具,有助舒緩壓力。(延伸閱讀:博物之島在博物館裡練習正念減壓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今年首次以憂鬱症為主題推出【療癒BAR】系列活動,幫助憂鬱症患者緩解低落情緒。其中,「自我探索練習曲─科學攝影篇」以持續性憂鬱症(輕鬱症)患者為主要對象,安排科學攝影展參觀、攝影實務課程及心理師帶領的團體討論等,引導學員自我探索,透過攝影反思並表達自己的現況與心境,也在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建立自信。多數學員回饋表示,他們在活動中達成了自我覺察的成就,並且在人際連結互動方面有所提升。

科博館「自我探索練習曲─科學攝影篇」活動,帶領憂鬱症學員走入大自然,透過攝影探索自我。
科博館「自我探索練習曲─科學攝影篇」活動,學員將個人情感與作品結合,創作攝影小卡。

 

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於2008年提出「促進身心健康的5種方式」(5 Ways to Wellbeing):建立社會連結、保持活躍身心、覺察自我與周遭、持續學習與分享付出,研究顯示這些方式有助提升人們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博物館擁有豐富多樣的資源,除了可透過展覽和教育活動,作為人們與社會連結的場域、鼓勵積極參與活動、練習觀察與探索、學習新事物,還能透過公眾參與方案(如志願服務)分享個人知識與熱忱。綜觀而言,博物館若與醫療單位及心理諮商單位攜手合作,將能為精神障礙者提供許多幫助,也能向大眾倡導心理健康的觀念,未來有極大潛力成為社會心理健康體系中重要的一環。

科博館與蛹之生心理諮商所合作,聘請專業心理師協助活動、引導團體討論。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