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歷史正義向博物館招手—綜觀南韓的人權相關博物館

Historical Justice Beckons: Human Rights-Related Museum in South Korea Overview

南韓阿嬤分享之家(The House of Sharing)

 

歷史正義向博物館招手—綜觀南韓的人權相關博物館
Historical Justice Beckons: Human Rights-Related Museum in South Korea Overview

 

台灣和南韓民主化後分別成立近現代歷史與人權相關紀念館,人權教育成為博物館核心。2004年ICOM首爾大會以「博物館和無形遺產」(Museums and Intangible Heritage)為主題,討論38度線非軍事武裝區成為和平公園;2019年ICOM京都大會則關注「博物館新定義」,結合永續、正義、社群議題。亞太地區有許多回應戰爭、歷史與社會正義的博物館,其成立目標符合博物館新定義趨勢。本文介紹韓國戰爭紀念館、西大門刑務所歷史館、非軍事武裝區有形和無形遺產、阿嬤分享之家、日本軍慰安婦歷史館。這些面對痛苦歷史記憶的博物館,至今持續追求歷史真相及討論人權課題。

關鍵字:民主、社會正義、人權博物館、紀念館、博物館新定義

Modern history and human rights-related memorials were being established after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and South Korea, with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s the core of the museum’s mission. At the ICOM 2004 in Seoul: “Museums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the discussions focused on turning the 38th parallel north demilitarized zone into a peace memorial park, while those at the 2019 ICOM in Kyoto discussed “New Museum Definition”, combining sustainability, justice, community issues. Asia Pacific region has seen many museums established in response to war, history and social justice, adhering to the new definition for museums in general. This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War Memorial of Korea, Seodaemun Prison History Museum,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in the demilitarized zone, House of Sharing, and History Museum of Japanese Military Comfort Women. Bearing the painful memories of the past, these museums have continued their pursuit of historical truth and discuss human rights issues to this day.

Keywords: democracy, social justice, human rights museum, memorial museum, new museum definition

作者∕攝影:曹欽榮(台灣人權文史工作者)
編輯:田偲妤

 

台灣和南韓於1980年代的民主化歷程,常常被評論、對照、比較,正當台灣推動轉型正義的時刻,介紹韓國的人權相關博物館,反射了兩國不同政治、社會發展下的博物館樣態,以及互相關聯的現象。二次大戰後的朝鮮半島,因為1950年6月的韓戰,南北韓分立至今;韓戰也影響了1950年代國際局勢下的台灣。如今,台灣於2018年以綠島、景美兩個政治犯監獄遺址,設立了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紀念園區,韓國則另有一番人權博物館風景。

 

博物館回應戰爭、歷史與社會正義

2019年9月,日本首度於京都舉辦ICOM大會,這次大會的焦點在於博物館的重新定義,特別關注「社會正義」,以回應多變的時代。就「歷史正義」而言,對照中國的紀念館、日本靖國神社、韓國戰爭紀念館等,東亞近代戰爭史的博物館雖然發展殊異,彼此參照,異同微妙。

韓國民主化展示反映在韓國獨立紀念館、西大門刑務所歷史館、日本軍慰安婦歷史館、新慰安婦紀念館、釜山民主公園及民主抗爭紀念館、光州5‧18民主和平紀念館、濟州島4‧3和平紀念館、濟州抗日紀念館、老斤里和平公園及紀念館,以及民間發起的和平博物館(Center for Peace Museum)設立運動等,這些博物館事業呈現了民主社會面對歷史痛苦記憶的文化反應。

韓國戰爭紀念館外觀與廣場。圖為2004年ICOM首爾大會,儀隊表演歡迎外賓。

 

韓國戰爭紀念館位於首爾漢江北岸,是南北韓分立的象徵博物館;離戰爭紀念館不遠的西大門刑務所歷史館,是位於一大片綠地中的監獄博物館,兩館皆位於市中心區。韓國戰爭紀念館為國家級紀念館,保存、展示歷史上抵抗入侵的戰爭記錄,闡揚愛國犧牲精神,紀念忠貞之士為國服務,是以國家主義為詮釋主軸的紀念館。建築中軸端點是高聳的護國殿堂,兩翼是紀念韓戰戰死者的迴廊,入館大門懸掛布條以韓文、中文及英文寫著:「保安、平和、保障」(Only Strong National Security can Guarantee Peace),說明了記錄戰爭史和紀念愛國者為館方成立的目標,照映了今天的局勢變遷。

西大門刑務所歷史館以首爾西大門區長具名的簡介說明:「這裡,曾是愛國志士為爭取祖國獨立而英勇鬥爭的戰場;這裡,曾是愛國先烈為抵抗日帝侵略而從容殉國就義的刑場;如今,這裡是緬懷先烈不朽靈魂的聖地,是追念和學習他們自主獨立精神的歷史教育課堂。」我曾接待過年輕的韓國人權學者參訪景美監獄,令他想起1980年代民主運動時期,被關在西大門監獄的情景。

西大門刑務所歷史館外觀和入口一角

 

非軍事武裝區DMZ成為博物館區

2004年在韓國首爾舉辦的ICOM大會,韓國博物館事業回應當年主題「博物館和無形遺產」(Museums and Intangible Heritage),討論如何促使南北韓38度線非軍事武裝區(Demilitarized Zone; DMZ)成為世界級的和平公園,令與會者印象深刻。DMZ是根據1953年韓戰停戰協定,沿著朝鮮半島38度線,南北韓各退兩公里的非軍事武裝區,東西長248公里,約900平方公里地帶,除了觀察哨駐防、雙方百萬駐軍、原有耕作住民,禁止任何人遷入。DMZ以南劃入5-20公里不等的限制區,約1400平方公里,禁止人民進入。廣大的管制區成了野生動植物的生態庇護所,四處充斥著戰地遺跡,還有第10世紀高麗王朝遺址。人為的隔離區正在書寫它自己的歷史,成為國際熱/冷戰預料之外的文化和自然地帶。

南北韓38度線非軍事武裝區交界處—板門店

 

當年ICOM會議,ICMEMO(紀念受害於意識形態公共罪行的受難者紀念館)和ICOMAN(軍事武裝歷史的紀念館或歷史館)兩個委員會討論了DMZ相關議題:(1)冷戰的遺址;(2)生態資源狀況和價值;(3)成為博物館區(Dedicated Museum Zone);(4)重新思考世界文化遺產的共同價值;(5)保存歐洲冷戰遺址──藉由考古調查,典範化柏林圍牆的遺址和緣由。博物館對DMZ文化、生態想像的系列討論,夾雜著國際後冷戰時代冰融的餘溫。距離首爾市中心約40公里的DMZ是否可能成為一個廣大的生態公園、朝鮮民族和解公園、世界的和平公園、野外觀察博物館呢?前瞻性的博物館、遺產概念和想法,具有突破、挑戰、融化後冷戰的思考,至今DMZ有形和無形遺產議題仍在持續討論中。

 

民主化催生平反歷史的博物館

韓國的民主化催生了平反歷史的博物館,例如由韓國支援慰安婦的民間組織發起的機構和博物館。1992年,佛教團體促成「阿嬤分享之家」(The House of Sharing),成立了如家庭般的共同生活區域,每週三在首爾市中心日本大使館前的示威活動,至今已超過1400次。1998年8月14日,世界上第一個「日本軍慰安婦歷史館」成立,它和阿嬤分享之家,融為相互照應的特殊場域。我曾經隨團前往參訪,和阿嬤共餐、交談、聯誼,夜裡傾聽異國蛙鳴四起,曾經滯留中國東北的阿嬤唱起了〈夢中的情人〉:「…夜色那樣迷濛,大地籠罩著夜霧…」;我們驚奇地跟著哼唱!

韓國首爾郊區日本軍慰安婦歷史館,後方是阿嬤分享之家。

 

慰安婦歷史館已跳脫一般博物館的蒐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傳統功能,它真正的難處在於,更需要人的活力和志願的熱情,藉由活生生的對話,回溯歷史真實,不斷反思現在處境,展現當下追求人權、和平的思維。從該館的英文介紹裡,我們讀到不同於訴說愛國主義的博物館,而是一個見證的地方,見證了過去、現在、未來。月亮盈虧依舊,人的偏執、殘暴在當下的暴力世界中不斷出現。韓國學者所寫的《帝國慰安婦》是韓國處理慰安婦議題的研究,反映女性於戰時的人權真實面相及平衡評價的兩難處境。台灣於2016年成立「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也面對相同的課題。

 

博物館走上民主化道路

韓國與台灣於1980年代的民主化之路,成為互相參照的指標。現在,透過人權相關博物館,讓我們看到了彼此過去的內外部壓迫,以及民眾追求民主的意志。1998年,「亞洲人權憲章」在光州首度公開宣佈,表彰民主自由的社會中,市民運動在NGO組織的重要性,同時對於人權相關博物館的推動極其重要。我們不只從各國市民運動中的NGO組織互相學習,更從博物館事業的經營展現人類可貴的情感,如同夜空中的歌聲,綻放了剎那的永恆。

面對21世紀,目前台灣處於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的時刻,從過去的歷史中學習,公民組織和公私立博物館藉由長期以來忽視的原住民史、移民史、被殖民史、民主化奮鬥過程,與自我的無形遺產持續對話。台灣或韓國的博物館都必須面對過去真相的無形遺產,互為參照地迎接下一波的人權課題。

〈韓國的紀念館〉

 

參考文獻: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