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 重構與大自然的共生模式:倫敦威康收藏機構特展「有根的眾生」

英國倫敦威康收藏機構(Wellcome Collection)於近期推出特展「有根的眾生」(Rooted Beings),聚焦探討我們人類與植物的共生關係。(Rooted Beings, Wellcome Collection, 2022. Photography: Steven Pocock.)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倫敦威康收藏機構(Wellcome Collection)於近期推出特展「有根的眾生」(Rooted Beings),聚焦探討人類與植物的共生關係。眼下重重的環境危機,暴露了我們與大自然之間緊密而脆弱的糾葛,身為地球人,究竟如何重新構想平衡彼此的共生方式?展覽通過植物標本、植物科學畫、歷史文獻和為展覽特製的藝術作品,探索植物的多樣化行為,從中反思人類如何從這些古老、複雜而敏感的植物中,學習共處之道。

「殖民暴力與原民知識」(Colonial violence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為展覽的第一章節,此區展出18 和 19 世紀期間,歐洲人從拉丁美洲帶回西方的植物標本,這批來自惠康收藏機構和英國皇家植物園(Kew Garden)的文獻,影射了當時因帝國主義的猖狂,所摧毀的原民文化與生態系統。

除了展示歷史文獻,策展團隊更邀請兩名當代藝術家針對該主題進行創作:來自亞馬遜雨林的藝術家何塞卡(Joseca) ,以圖畫作品描繪了當地原住民對雨林與植物的崇拜。他透過童趣般的筆法風格,刻畫亞馬遜雨林的人們如何與植物溝通,並召喚植物精靈以治療和抵抗疾病的場景。智利藝術家帕特里夏·多明格斯(Patricia Domínguez)的〈矩陣植物〉(Matrix Vegetal)則是一件囊括五株巨型植物模型的裝置,每一株植物上方皆鑲嵌一塊未來派圖騰標誌、一幅植物科學畫,和多張歷史文獻照片。如同一座座紀念碑,這些植物歌頌著過去殖民時代所摧殘的文化與生態系統悲歌。

智利藝術家帕特里夏·多明格斯(Patricia Domínguez)的〈矩陣植物〉(Matrix Vegetal)如同一座座紀念碑,五株巨型植物所歌頌的,是過去殖民時代所摧殘的文化、生態系統悲歌。(Rooted Beings, Wellcome Collection, 2022. Photography: Steven Pocock)

 

第二展區則聚焦在「共生」(symbiosis),探討人類與植物世界的相互依存關係,並延伸討論我們能從植物行為中所學習到的平衡模式。此區亮點展品包括美國植物學家韋弗(John Ernest Weavers)著作《根的生態關係》(The Ecological Relations of Roots) ,當中繪製植物的根在地底下延伸擴展的插圖,以及一幅勾畫耆那教(Jainism)宇宙學中,對充滿閻浮樹的中部世界想像。在耆那教的世界裡,萬物眾生皆有靈魂,土耳其藝術家格茲德·伊爾金(Gözde İlkin)編織創作所要傳達的即是此「共存關係」。伊爾金與其母親共同製作了一系列織品,她們運用來自薩滿教儀式中所使用的植物製作染料,並一針一線織出一個打破人類、動物和植物之間高低界線的願景。

「有根的眾生」展覽一隅,圖中展牆作品為描繪耆那教(Jainism)宇宙學中,對充滿閻浮樹的中部世界的想像編織圖。(Rooted Beings, Wellcome Collection, 2022. Photography: Steven Pocock)

 

人類在追求文明的過程中,往往會試圖控制「野性」(wildness)。這種想法與慾望因而增強了人類文化與大自然之間的隱形高牆,導致針對非人類生物的環境暴力行為。在最終展區「野化」(wilding)中,跨領域設計團體「RESOLVE Collective」為此展製作的裝置作品〈什麼是野生的生物〉(What the Wild Things Are),便回應了兩界之間的微妙關係。這件作品運用城市、鄉村和海岸荒野中萃取的素材,將它們置放在不同的門窗之中,以此反思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進而試問:什麼才是真正的野生,誰能夠進入荒野?

跨領域設計團體「RESOLVE Collective」為此展製作的裝置作品〈什麼是野生的生物〉,運用來自城市、鄉村和海岸荒野中萃取的素材,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Rooted Beings, Wellcome Collection, 2022. Photography: Steven Pocock)

 

整體而言,「有根的眾生」展覽帶領觀眾從過去看向當下、並展望未來。通過歷史文獻的爬梳和當代藝術家的多重詮釋,觀眾得以反思植物與人的關係,更從展覽揭露的無窮可能性中,重新思考我們能如何與大自然平衡共存。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