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想當親子喜愛的博物館嗎?「我們是孩子,我們在博物館」6大宣言提供受歡迎策略

英國慈善組織「孩子在博物館」邀請各地的博物館一起,為兒童、年輕朋友、家庭打造更為友善、有趣的博物館經驗。(© Kids in Museums

作者:王惇蕙(國立臺灣美術館教育推廣組助理研究員)

2003年英國慈善組織「孩子在博物館」(Kids in Museum)創立,致力於「與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一起,為兒童、年輕朋友、家庭觀眾打造更友善的博物館經驗」。作為博物館與觀眾(兒童、年輕朋友、家庭觀眾)的中介者,該組織除了不斷蒐集、徵詢觀眾的建議,同時提供博物館線上與培訓資源、舉辦年度家庭友善博物館獎(Family Friendly Museum Award)、線上/線下掌權日(Digital Takeover Day/Takeover Day),打造雙方平等對話與交流的機會。

線上掌權日(Digital Takeover Day/Takeover Day)當天,25歲以下的年輕觀眾可以通過控制博物館的社群媒體賬戶,包含: Instagram、Facebook、組織網站和 YouTube 頻道,表達自己的聲音,以支持年輕人的身心健康。(© George Archer / Kids in Museums)
2004年啟動「年度家庭友善博物館獎」,家庭觀眾選出當年度最好玩、最好親近、最受歡迎的博物館,至今仍為英國唯一由家庭觀眾擔任評審、與博物館有關的獎項。(© OnRed Productions / Kids in Museums)

線下掌權日讓蹣跚學步的幼兒到25歲的青年,以主導或合作方式參與博物館的日常業務,讓博物館不只是成人大顯身手的場域。

 

隨著博物館與教育趨勢的發展,兒童早已成為博物館目標觀眾之一,其參觀經驗更為大眾所重視。為了讓更多館舍能確切回應兒童的需求,「孩子在博物館」組織以觀眾意見與留言為基礎,2003年起推出第一版「我們是孩子,我們在博物館」宣言(Kids in Museums Manifesto),羅列20項重點;之後持續蒐集兒童、年輕朋友、家庭觀眾對館舍的看法與建議,並在2019年推出濃縮6項重點的第二版。

呼應並落實「我們是孩子,我們在博物館」宣言的博物館,可於館舍外側張貼貼紙,作為對觀眾們的承諾。(© Kids in Museums)

 

從去年10月起,「孩子在博物館」再度徵求大量觀眾回饋,近日第三版宣言熱騰騰上架,大方提供博物館如何受兒童、年輕朋友、家庭觀眾歡迎的策略:

  • 敞開大門與心門(Be Welcoming)

營造家庭觀眾共同探索、玩樂、學習的環境;確保館員、志工與家庭觀眾的良好互動;以熱情、正面、友善的態度提供各年齡層所需的資訊與服務。

  • 提升館舍可及性(Be accessible to all)

確保每個獨一無二的觀眾,都能得到對等的協助;博物館須致力降低不同家庭因為語言、文化、經濟所造成的參觀阻礙;參考各種家庭、各種家庭成員的意見,提升博物館可及性。

  • 無負擔且舒適的環境(Make it easy and comfortable)

提供各世代所需要的休憩空間;於博物館賣店裡提供銅板價商品、於博物館輕食區提供合理且家庭友善的餐點,或是提供野餐區域也行!並確認館設有哺乳室、育嬰室等空間與設備。

  • 把家庭的各種樣貌納入考量(Remember families come in all shapes and sizes)

每個家庭大不同,家庭裡的成員也不一樣!不同人生階段的人們能力不一、需求不同,將多樣性融入博物館的語言、活動、展示、票價等規劃。

  • 好好溝通(Communicate well)

透過海報、摺頁、社群媒體或其他各種方法,以清楚且明白的語彙與編排,讓家庭觀眾完全了解博物館能提供的服務。

  • 成為社區的積極角色(Be an active part of your community)

年輕朋友與家庭觀眾期待博物館3件事:處理不平等的議題、提升他們的幸福感、關照在地社區環境。博物館可與他們成為對等的夥伴,在產製活動、展示等過程中,強化他們的認同感。

 

與2019年相比,除了順序微調,主要的變化在於最後一點:「合作」(Work together)改為「成為社區的積極角色」,從字面與論述來看,人們期許博物館對社會有更多的關懷與影響力,一起成為讓世界更好的夥伴。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