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來博物館找幸福!英國文資機構將「幸福感」視為重要經營指標

提升幸福感逐漸成為英國文資機構的重要經營指標。圖為曼徹斯特美術館,推出多樣的「健康與幸福感」計畫。(Image by meg_nicol from Flickr, CC BY-NC-ND 2.0

作者:王惇蕙(國立臺灣美術館教育推廣組)

英國遺產聯盟(The Heritage Alliance)和英格蘭安立甘宗教會保險公司(Ecclesiastical Insurance)近期發布一份研究,指出大部分英國的文化資產機構將「幸福感」視為優先倡導的價值,高達三分之二的機構認為「提倡幸福感」是工作的重要成果,其中五分之二更認為幸福感為評估工作成果非常重要的指標。

提升幸福感逐漸成為英國文化資產機構的經營策略與目標,屬性各異的文化資產能延伸發展出各種活動,例如:藝術治療、瑜珈、森林浴、正念思考(mindful thinking)等。根據統計,前5項具體的活動效益為:提供學習機會(72%)、幫助人們社交(53%)、建立社會連結(51%)、保持心理活躍(50%)、維持身體健康(48%),以下以2個英國的博物館、美術館為例:

 

曼徹斯特美術館:照護人們心理健康的地方

曼徹斯特美術館(Manchester Art Gallery)以「一個可以照護人們心理健康的地方」作為機構特色,內部設有健康與幸福管理人,規劃並帶領多樣的活動來提升觀眾的幸福感。例如每月第一、三個週二,參與者在健康與幸福管理人的帶領下,專注坐在一幅作品前,以覺察、呼吸、多感體驗等方式感受藝術的美好。

曼徹斯特美術館致力於成為照護人們心理健康的地方,長者們推著輪椅觀賞畫作。(Image by Hamed Masoumi from FlickrCC BY-NC-ND 2.0

 

此外,館方推出「呼吸練習」(Room to Breathe)課程,將空間營造成適合放鬆與正念思考的場所,鼓勵觀眾放下手機,享受和作品共處一室的時光,靜心體認當下的身心狀態。疫情期間,轉而推出線上音檔「健康與幸福感」(Health and Wellbeing),指引人們把正念思考帶入日常生活中,進行聲音觀察、好好走路、沉穩呼吸,或者沉浸在音樂與肢體的律動中,畫出一幅屬於你的正念塗鴉(mindful marks,請看教學影片)。

 

彬利博物館:具有治癒功能的博物館

彬利博物館(The Beaney House of Art & Knowledge)定位自身為「一座具有治癒功能的博物館」,經常辦理增進健康與幸福感的活動。例如為失智症或社會孤立夥伴成立「文物力量小組」(The Power of the Object Group),透過不同主題連結文物,鼓勵觀眾觸摸文物、參觀展覽、享受午茶時光,強化人們與博物館文物及他人的互動。另外,館方定期舉辦「正念星期一」(Mindfulness Mondays)活動,開放5到14歲學童參加,透過1.5小時的活動,引導孩子學習放鬆,專注於當下聽到的聲音、看到的藏品,結合歷史、文學、地理、藝術等跨領域內容,豐富孩子的學習經驗。

彬利博物館定期為學童舉辦「正念星期一」活動,館內還設有「探索點」(explorer point)透過DIY活動認識典藏。(Image by Jessica Wood from Flickr, Public Domain Mark 1.0

 

疫情期間,館方依據英國國民保健署的《6個獲得幸福感的方法》提出各種實踐方案。以「獲得啟發」(Be inspired)此方法為例,我們可以藉由線上觀賞藏品、手繪窗外景物獲得靈感,研究還指出書寫有助處理情緒和降低血壓,或是聽聽觀眾、藝術家和館員的談話,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啟發。

 

疫情之下,人們對幸福感的定義有所轉變。根據天下雜誌引述的調查,部分人在疫情期間變得更快樂,幸福來源依序為身體健康(55%)、與伴侶及子女的關係(49%)、生活意義(48%)。在此非常時期,人們對於幸福安心的渴求更盛,博物館、美術館如何應用既有資源創造當下幸福感,進而把幸福感延續至未來,是值得期待的新嘗試。


資訊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