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訊】當代典藏的爭議與潛力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 FIHRM 2018 年會

撰文: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 附屬組織-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 (FIHRM) 成立於2010年,以倡導國際人權的實踐、凝聚世界各地人權博物館/組織/協會的力量為目標,關心包括原住民族、奴役問題、迫害屠殺及族群殘害等人權議題,聯盟之間相互合作、啟發新思維,建構良善環境以促進人權的普世價值。  

FIHRM是在英國利物浦的國際奴役博物館 (International Slavery Museum, 簡稱ISM) 的倡議下得以成立。ISM成立於2007年,以「社會正義」為基本信念,認為博物館作為一個民主的教育機構,應透過藏品傳達觀念、引起對話,成為激勵人心的場域;同時,由於博物館的資源來自公眾,也應以最優的服務回饋公眾,培養良性、主動的公民意識,主動成為社會變遷的動力。

FIHRM每年與不同的組織合作在世界各地舉行年會,歷屆主題及地點如下: 

年份 主題 地點
2010 博物館為人權而戰 英國 利物浦
2011 為平等而戰:以人權運動進行社會變革 英國 利物浦
2012 博物館與人權 英國 利物浦
2013 博物館與人權 x 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 巴西 里約熱內盧
2014 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台北 (首次亞洲年會)
2015 無障礙近用即是人權 紐西蘭Te Papa博物館
2016 博物館倫理 意大利 米蘭
2017 博物館、民主與人權:敘說故事的挑戰與困境 阿根廷 國際民主博物館

 

加拿大溫尼伯市長 Brian Bowman 主持開幕 (攝影/ 賴瑛瑛)

2018 FIHRM年會以「當代典藏爭議與潛力」(Contemporary Collections: contested and powerful) 為題,加拿大的人權教育城市尼伯 (Winnipeg) 及 ICOM典藏委員會 (COMCOL) 作,92528加拿大人權博物館行。主題呼應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提出「博物館是文化交流、豐富文化、促進相互理解、合作與和平的重要橋樑」,進一步鼓勵善用數位科技提升典藏的近用權及大眾的之媒體素養。自由、平等與民主已成為當今普世價值,加上資訊科技發達,使典藏的意義常被嚴格審查,文物歸還成為博物館界的重大議題。博物館收藏的工作具有推動友善平權之潛力,透過展示教育激發同情心,展開有意義的對話。FIHRM主張博物館藉建立、修復、管理及展示藏品,不僅能為後代保存當下與過去,更可推動民主、提倡人權及推動全球社會、政治與環境變革。開幕首場的特邀講者是著名博物館規劃公司Lord Cultural Resources 總裁 Gail Dexter Lord,她指出博物館正在經歷殖民時代到人權時代的複雜過渡,從展示權力到為真理發聲,這種轉變影響了典藏的內容、方式和詮釋。許多人權博物館皆以「非典藏(non-collecting) 機構自居,她認為博物館還可以透過典藏展現軟實力。 

亞太地區多國在近百年來歷經戰爭、殖民與威權統治下的政治迫害,遺址及文獻承載著過去無法抹滅之創傷,在此歷史脈絡下誕生的博物館,可說是擔綱起保存物證、調解紛爭與開放溝通之關鍵角色。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秘書長賴瑛瑛教授以FIHRM諮詢委員身分代表臺灣參與2018 FIHRM年會,以〈亞太地區「她」的故事:「亞太博物館連線」虛擬博物館典藏計畫〉(Herstory in Asia-Pacific: A Virtual Museum Collection Project by Museums Link Asia-Pacific) 為題,分享台灣《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的執行經驗,各地與會者對此書寫計畫過去兩年文稿的內容涵蓋15個國家及地區,當中不少是從女性的角度出發,述說歷史中被忽略的故事。 

藝大藝政所賴瑛瑛教授專題演講—亞太地區「她的故事」:亞太博物館連線 虛擬博物館典藏計畫。(圖片來源:ICOM)

近年來博物館界開始反思,典藏對於博物館的意義、對於社會的影響,以及如何讓典藏活化再生,成為強化博物館與公眾關係、永續發展之動力。「亞太博物館連線」則以虛擬博物館之形式回應典藏研究趨勢,旨在連結亞太地區的博物館、專業人士與地方社群,建構文化地域的認同及合作交流網絡。 

 

關鍵字:創傷歷史、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人權、詮釋
Keywords: difficult history, FIHRM, human rights, interpretation 

更多資訊:

 

 

閱讀更多系列文章:【國內外資訊】